化橘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风结节肿块百病皆由痰作祟,2个方法 [复制链接]

1#

说起结节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几年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被查出了结节,大部分人会心头一紧,会担心结节会不会病变,要不要切除?其实结节用现代医学来说的话,它就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一些叫包块,大部分的都是属于良性结节,是可以治愈的。然而它的复发性比较高,因此,很多人为此而烦恼。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结节的形成主要与气结、痰凝、血瘀有关,其中痰凝最为常见。而要想减少复发性,主要还是从体质入手,通过改变内部易病环境,从而达到避免复发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医怎么看待“痰”,或者为什么要说百病皆由痰作祟?

中医认为的“痰”?

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跟脾、肺、肾脏有关。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喝下去的水,会被转化成对我们身体有益的津液。

然而,当脾虚之后,运化水湿失常,无法很好地完成水液代谢,让多余的水分滞留在体内,久而久之,久聚成痰。而痰又被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意思就是能被肉眼看到的痰,比方说当咳嗽有痰的时候,咳出来的痰就是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其本意就是看不见的痰,而这种痰无处不在,可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出现。

比方说痰阻经络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甲状腺肿瘤。

若是痰迷心窍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中风、癫痫病、胸闷等病症。

若是痰走四肢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关节引起的风湿疼痛、手足关节变形等病症。

再比如,现代医学上所说的三高、心脑血管病、肥胖、淋巴结结核、哮喘、腹胀等,都和痰息息相关。之前也说了,这种无形之痰无处不在,它会随着人体气血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症,所以才有了“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说法。

百病皆由“痰”

痰浊上犯于脑,影响清阳,则眩晕、头昏脑胀;

痰气凝固咽喉,那么喉咙容易出现有痰咳不出,总感觉有异物一样,其实这称为“梅核气”;

痰阻于肺,肺气不能正常宣降,引起怕冷,咳嗽咳痰、气喘;

痰阻于心,心气受阻,那么就会容易出现胸闷、心悸等问题;

痰火扰心,容易引起失眠,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发火;

痰迷心窍,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引起神昏、痴呆,昏迷、癫痫;

痰阻于胃,胃失和降,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干呕;

胆郁痰扰,引起惊悸不宁,心烦失眠,口苦呕恶;

从这就可以看出“痰”到底有多“凶”了。很多的疑难杂症,中医都会从痰论治。而在调理的过程中,都会添加一些化痰药,这都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斟酌用量。在传统医学上,祛痰、化痰的方子有很多,今天刘医生就分享一个很有名的祛痰方——二陈汤。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别看它方名叫二陈汤,实际上它是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甘草等这七味药组成的。至于为什么叫二陈汤,其主要还是因为方中的主药半夏、橘红,这两味药放置的时间越久,则药效越好,所以才有了二陈汤的叫法。

半夏:半夏味辛、性温,有*,归脾、胃、肺经,有着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在这个方子中作为主药。

橘红:橘红味辛、苦,药性温,归肺、脾经,有着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的作用。

半夏和橘红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很好地达到燥湿化痰的效果。

白茯苓:茯苓味甘、淡,药性平,归心、肺、肾、脾经,有着利水渗湿、健脾胃、宁心神的作用。都说痰由湿生,所以祛湿也很重要,茯苓刚好可以利水渗湿,有着很好的祛湿作用。

炙甘草:炙甘草其实就是生甘草经过炮制过的,它药性温,其药理偏向于补血、益气、固本、扶中,有着补脾和胃的作用。

生姜:生姜味辛,药性微温,归肺、脾、胃经,有着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在这个方子生姜既可以制约半夏的*性,又可以宣散痰饮,协助半夏化痰,和胃止呕。

乌梅:乌梅味酸、涩,药性平和,归肺、肝、脾、大肠经,有着敛肺、生津、涩肠的作用。它与半夏、橘红辛燥之药配伍,达到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

甘草:最后一味甘草,也就是生甘草,有着调和诸药的作用,另外,它也有健脾和中的效果。

二陈汤这个方子整体看起来,适用于痰湿内阻、脾胃不和所导致的湿痰证。当然,如果你是痰湿体质的患者,还是需要线下医生辨证之后再治疗,这样比较稳妥。看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觉得,用药调理比较麻烦或者说会顾忌吃药有副作用什么的。若是有这方面的顾虑,其实痰湿体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理,比方说艾灸。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现在天气这么热,还用艾灸来调理,那不会“热死”吗?其实这个是没有关系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在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作以热引热。当外边天气很热的情况下,当然有的时候身体里也会出现一些热象。那么即使在这个时候,通过艾灸的方法,也可以起到把你身体的那些热引出来的作用。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

一般艾灸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气海穴即可,脾俞穴可以调理肝脾,胃俞穴可以外散胃腑之热,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气海穴可以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这是从脾胃调理出发,之前也说过痰湿体质的根源就是脾胃。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又是生湿生痰之源,若是把脾胃调理好了,痰湿的源头也就没有了。

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是临睡前灸,这样还可有助于睡眠。需要注意的是,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避免出现烫伤的情况。

另外,艾灸也需要辩证,什么证型灸什么穴位,若是你还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