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隆”二十世纪初贵州桐梓县的一个深山老林里,一阵阵沉闷的鸣响不停传出来,专家急忙顺着声音去寻找,突然,走在前面的老专家停下了脚步,口中喃喃道:“万万没想到这洞穴中的两组发电机还在运转!看这样式怕是几十年前的货物了,真经用啊!”
可见想要知晓事物的好坏,时间是一道检验的标准。
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在向着前进的方向和进步。
然而,在贵州的一山洞里却有着两组购买自美国的发电机坚守在岗位上。
时光在他们的外表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却没有腐蚀掉他们的内心的炙热,持续着67年发电,为附近的居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这两台美国发电机为什么会被建在这里?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运转的?又为什么能够发电这么久呢?
建立
如今我们在贵州桐梓县的地下溶洞中发现了这一水电站,据考证建成在年,年正式投产,溶洞的环境十分的荒凉,放眼望去一片荒芜,仅有条小河横穿经过。
年冬天,国民*府便计划在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独石村开始筹建水电厂。
选取的地方在大娄山山脉的上天门洞西侧,于是水电厂便命名为天门河水电厂。
天门河水电厂选址十分的隐蔽,利用天然的溶洞优势,在地下设立主机房,其中引水和尾水的通道都建造成地下暗道,在主机房之上便是与之想匹配的配电室。
远处看着的水电厂,只看见墙皮是砖红色的,建筑不太高,平凡、普通和破旧。
但谁能想到,就这毫不起眼的水电厂,是我国最早的溶洞中的发电站,同时也是贵州的第一所水电站。
当然以当初的这座水电站所做的贡献,它也值得这个第一的称号。
建造时便将一系列的因素考虑得清清楚楚,为了能够应对抗战的冲击,设计师们多次修改方案,就为了使建筑稳固。
而如今游客们来这里参观时,便能清晰地看见水电厂的整体构造,墙体牢固,损坏的地方不多,依稀能够看见当初建造的盛况。
墙体的表面虽然有一些凹凸不平,在上面镶嵌的玻璃窗户也不再清晰,但是依稀能够看见那天门河水电站这一的标志,就刻在建筑的右侧,抬头一看便能够看见。
从这方面的专业人员那里得知,天门河水电厂并不是用一般的石头、砖木进行修建。
当时抗战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水泥的供给完全不够,为了能够修建这一水电厂,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最终尝试着用糯米作为水泥的替代品,才把这建造而成。
而地面的建筑只是水电厂的一小部分,并不是其中的重点,地下的部分才是水电厂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在一系列的物理作用下所形成的结果,游客们旅游时,会对这样*斧神工的景象感叹万分,流连忘返。
在我国贵州当属于喀斯特地貌奇观中的第一,“溶洞之乡”说的就是它。
据了解,我国如今最长的溶洞就在贵州的双河,长度有接近米,深度有米。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溶洞中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天门河水电厂就是看中了这一大的优势——空间大。
将所有的主要设施建造在溶洞中,一个一个地下室进行打通,主电机房主要功能是进行发电,以及存放着发电机组和水轮机。
各个房间和通道建制成拱形,就如桥梁一般,可以承受地表的压力,也能将地下室全局进行观察,就如同看到一个巨大的城堡。
缘来
如果没有专家们在这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谁能够想到,在这溶洞的地中有两台仍在工作的发电机呢?
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而在这一年的冬天,日本进行了令人悲愤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三十多万的同胞的血液却也不能浇灭日本蠢蠢欲动的野心,之后一直向我们发动战争。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南京*府组织被迫向西部、北部进行战略转移,一系列工厂、学校也随着大部队整体转移。
这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抗争做长远的打算。
年,战争形式又进一步发生改变,各地的兵工厂纷纷向西南迁至到了贵州桐梓。
当时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物资缺乏,各种重工业武器也欠缺,*府没有充足的电力来供使用。
到了这里,专家们发现地形崎岖,风景秀丽,又加之电力的匮乏,于是便有了建立发电厂的打算,只有用此来给各种武器工厂提供电力,才能建设新的武器支援前线的战事。
同时建立之后,还可以利用地势差造成水流的冲击,从而进行发电,一举两得。
战争时期,在山地的建设已经不在新鲜了,因为这里地势隐蔽,易守难攻,很难被敌人察觉。
于是贵州的干部书记们开了一个短会,一致决定在当地修建一个水电厂。
水电站的建立伊始,保证质量的稳定,邀请了许多西迁大学的技术人员来进行设计。
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局势都不稳定,都处在枪林弹雨中。
我国也是主要的战争场地,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法西斯的队伍里,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推动力。
当时的日本对我国发动全面侵华,我国进入到全面抗战中去,与日*战争14年。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的国家都对我国进行了物资上的帮助,其中美国的主要矛盾是日本,所以我国没遇到太多阻碍就谈拢了购买这两台美式发电机的事宜。
经过对纪事碑的考察,专家们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纪事碑上记载着,这一水电厂中的发电机是来自于美国,是当时美国研究的比较先进的发电产品。
这两台发电机的运送路程可以说是曲折,首先要通过海运,将各种设备装载在轮船上途径大西洋送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再由在印度的美国空*一路送达到我国。
当时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路线,叫驼峰路线,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先到达昆明,再由昆明沿着滇黔公路最终到达贵州的桐梓县。
溶洞中呈现的几句话,确实是那个漫长艰辛建造不易的历史全貌。
这一条路线的辗转,也与战争有极大的关系。
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我国当时已经建立起来抗日统一战线,北部的八路*与日*进行战斗。
而南部日*又大肆发动炮击,并将一些重要的路线进行炸毁,就是为了让其他国家对我国援助的物资不能顺利送进。
面对这样棘手的局面,也为了对抗日*的装备物资能够顺利送到我国,两国便决定放弃地面线路,改成海路两路进行运输。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著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开始于年,直至二战结束才不再通用,这是一条抗战时中国与其他同盟国家的运输道路,只不过由陆地转为空中。
因为飞行要途经海拔多米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而且该山脉气候寒冷、风雪交加,危险的程度极高,所以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之一。
当时飞机技术水平的限制,飞机还不能飞行得较高,飞至米已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只能贴着山脉的线路进行飞行,所以才有“驼峰”的命名。
飞行员在飞行前都要做好一去不复回的打算,飞行一趟面临着极大的危险。
一方面是随着飞行高度的上升,飞行员的体温会随之下降,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其二是天气的不确定,暴风、暴雪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喜马拉雅山脉是极为常见的。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就要求飞行员必须具有高超的飞行技能,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旦出现飞行事故,要么飞行员当场毙命,要么坠落在山脉周围,或者被日*的巡逻队给逮捕,一旦被日*逮捕,便会被严刑逼供或直接泄愤的杀害。
年5月的时候,美国援助的发电机已经由“驼峰路线”转运到我国,发电机的体积很大,共有吨,在当时比较落后的飞机建造的技术之下,刷出了空中运输纪录的最高值。
纪事碑上的三言两语,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战争胜利是如此的来之不易,也能明白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困难与艰苦,更别说在当时的技术落后,武器装备欠缺的条件下。
年,英、俄等八个国家一同入侵我国,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丧权辱国,与各国签订各种条约,割地赔金。
外国经济冲击着我国的经济,而战争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成长,从而经济发展缓慢。
在其他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这两台发电机的援助,给我国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也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友谊的结晶。
当你去参观这个水电厂时,你会发现,这两台发电机是美国当时才研制出来的,研制出来不久便卖给了我们。
经过多年时光的洗礼,其他的设备或多或少都有不少的锈迹或者直接损坏了,而这两台发电机却依旧保持完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机器的表面依旧光滑润泽,组件都仿佛是崭新的,一点也看不出来运行了67年的样子。
时间检验出来,美国当时的技术的完善和技术的先进,不仅如此,其生产出来的质量也有保障,不坏不腐。
不仅是游客,就连专家、技术人员看到这宛如崭新的设备,都要惊叹一声,“不愧是技术先进的美国,当真是厉害!”
对此,我们不吝啬对当初美国技术的赞美,同时也勉励自己。
既然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他人,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追赶,希望我国的技术研究越来越先进,质量也更有保障,屹立于世界前端。
发展
抗战时,国家经济贫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国的“小米加步枪”对上日*的精密的武器,看上去毫无抵抗力。
当时建造这个水电厂就是为了兵工厂的生产提供电力,这样一来,就能够打造作战的武器,并运输到战场去。
当然,水电站不只是这一个用途,日*在当初为了阻断我*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的作战的情况,将各个通向我*的电力设施进行截断,使得信息不能及时转达,也容易被日*抓捕。
于是水电站便顺理成章地被提议建立。
水电站的建立,使得大部分地方的电力通讯得以正常使用,能够及时获得战争信息,推动了战争向胜利方向发展。
年,日本投降,亚洲战场结束,社会也由战时状态向和平发展状态的转变。
时间流逝,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天门河水电站也要经历它该有的变迁。
它在战争进行之时为兵工厂、为前线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绩。
战争结束后,它也要有一定的抉择。
随着兵工厂的改顿,天门河水电站管理权交到了桐梓县去了,然而专业的人员却没有一同跟随。
几年中的操作和管理不当,严重损毁了机体的线圈,水电站一度陷入停止应用。
年,新中国成立,水电厂当地将要解放,当时由于员工的一致反对,未能解散天门和水电站。
年,天门和水电站由遵义钛合金厂接管,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在正常运转过程中。
到年,原厂商想要购回这两台机器,最终被县*府拒绝了,尽管万美元的价格十分诱人。
这两台发电机对我国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是历史的见证人,见证我国20世纪时由战乱到和平到发展到繁荣的一系列的变化。
6年,一些游客经过洞穴,发现了这两台机器,随即,引起人们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