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历史上,国与国之间,自然界生物的规则决定了似乎永远就如同两个精明的商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唯有一份永远的利益。而朋友与敌人角色一切的转换都建立在这个利益的基础上的。
如上世纪初期的两个超级大国:英国和法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范本。历史上其实两国在血统上的关系一直很紧密,甚至连很多时期两国国王两人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戚,共同拥有同一个祖先遗留下来的血脉。但在国家利益的面前,却一直是一对老冤家。当年还发生了为了争夺王位和土地引发的英法百年战争,让两国结下了无数血仇。再加上后来两国对欧洲霸主地位的渴望,让这两个血缘如此亲近的国家其实在大多数欧洲历史中都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并且由于英国一直奉行的光荣孤立*策,对于这个欧洲大陆上的对手一直是有意无意地排挤和打压。尤其体现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在大不列颠人不懈的努力下,彻底摧毁掉了这只高卢雄鸡的崛起之梦。而法国也同样如此,只要有机会,就会给英国背后捅上一刀子。
如当年如果不是法国的支持,北美十三州的独立运动基本就只可能是失败的命运,那么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美国。总之,在利益的驱使下,两国一直是各怀心思、互相提防,能坑对方的机会绝对不会放过,直到后来德国的崛起。
普鲁士的迅速统一和其强大的战争能力,让英法同时看到了威胁。在共同的目标下,在共同的利益下,两国的合作开始日益增多,开始渐行渐近。如在一战与二战中,英法都是坚定的盟友,共同的目标都是对付德国这个新崛起的对手。只是这一切都是出自于国家之间自身的利益的需要,而并不代表这两个大国之间真的完全就解除了那份芥蒂。
但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在上世纪,这两个都都如此骄傲的的大国曾两次差一点就合并成为一个国家。曾就在年1月15日,英国媒体登出了一份*府的解密文件。
文件中说到,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法国曾两次撇下了法兰西的骄傲提议与英国合并成为一个国家,甚至被拒绝后还不惜自降身价,甘愿和澳大利亚一样成为英国的一个联盟,承认伊丽莎白二世为新建国家的最高元首。
但作为老牌帝国,拥有数百年丰富的国际战略经验的老手的英国人的表现却非常淡定,因为其深知在当时美苏大国的反对形势下,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这块送上嘴来的肉并不那么好下嘴。无论法国人怎么自降身价,最后英国人还是拒绝了法国总理摩勒的这份提议。
事件过程中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英国人一直为法国保留了一份面子,此事从没有被公开,档案也被定为“绝密”。直到年保密期限到了。
这份时隔半个多世纪的文件一经登出,依然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深深伤害了无数法国人的民族感情。引发了无数来自议会和民间的声讨声。然而,这些认为丢不起这个面子的愤怒的法国人中很多恐怕不知道的是,早在二战时期,这两个国家就曾差一点合并,并且还得到了他们的“国父”,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戴高乐将*的支持。让我们来回看下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故事还得溯源到二战时期,年5月10日,占领了波兰的德*在经过约半年的沉寂后,忽然在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多公里的正面对英法联*发起了铺天盖地的进攻,同时庞大的A集团*群悄悄越过阿登森林,一举击溃法*该处薄弱的防御,迅速渡过马斯河,切断了英法联*的后路。
在古德里安先进的闪电战术理念和曼斯坦因天才的战略构想的结合下,英法联*迅速从节节抵抗转为一溃千里,在德*恐怖攻击速度下,法*大片土地沦陷,大批法*士兵失去斗志。在德*坦克推进过程中,甚至已经不用德*士兵下车来管理俘虏,举手的法国士兵乖乖主动把武器扔到坦克下让其压坏,在扩音器的命令下自动走向战俘营。
看到这个画面,你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和后来二战后期素无斗志,被誉为“猪队友”的意大利*队完全没有什么区别。
当时的整个法国,沦亡已经就在眼前,上下已经彻底失去抵抗意志,大多数人认为法国已经没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了。法国议会也是成天吵得不可开交,绝大多数议员纷纷向雷诺*府施加压力,要求向德国提出停战议和,不过这就是换了个好听点的说法,其实就是投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贝当。当时整个法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形势下,盟友英国人可急坏了。无奈之下,法国的某些*治家和英国的一些高层为了鼓舞法国人的士气,提出了一个主张:英法两国合并,组成一个永久性联邦国家。
不过,其实这个计划的构思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年12月份,此时二战欧洲战场已正式开启三个多月,9月份号称欧洲第四陆*强国的波兰短短一个月就彻底沦陷。让英美看到了德*上下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从当时的形势分析,他们还认为,苏联也很有可能会与德国人结成联盟。斯大林当时已经与希特勒走的很近,双方不但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苏联还不断为正在欧洲作战的德国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战略原料物资的援助,从基辅、乌克兰驶往德国满载物资的火车昼夜不息。
不能不说,这种压力是巨大的。而当时也正是出于担心苏联出兵的巨大威胁,英法联*所以迟迟不敢进攻,出现了当年西线奇怪的“静坐战争”的奇怪场面。为此也受到了后人无数批评。为了对抗这样巨大的压力,在紧迫的形势下,有一名法国人开始提出了这个建议。
冉·莫奈这位法国人就是当时的外交官冉·莫奈,他当时担任英法协调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开始工作主要是负责协调英法两国战时经济的联合规划,直属于英法最高战争委员会。冉·莫奈高瞻远瞩,他曾经很早就认为战后的欧洲应该共同组成一个主权独立的联邦制国家,甚至名字他都想好了,叫欧罗巴合众国。今天这应该就是后来欧盟的前身。
冉·莫奈也因此后来被誉为“欧洲一体化之父”。
在当时冉·莫奈的构想中,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英法两国*治上的合并,这是最麻烦的一部分,他为此和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时任海*大臣丘吉尔的助手德斯蒙德·莫顿及其他的英国战时内阁成员不断地探讨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但进展缓慢。
到了年的6月,这段时间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毁灭时期,德*的铁蹄正在高歌猛、进步步逼进,法国各处战场全面溃败,法国人已经陷入绝望的边缘。为了抢时间,他们十万火急地把此方案赶紧完成,并赶紧通报了丘吉尔,希望能对法国人起到一定的鼓舞士气作用。
法国总理雷诺早在当年三月份的时候,法国总理雷诺就曾和英国人达成了一个协议:两国无论如何,都绝不会单独与希特勒单独谈和。然而,随着局势的恶化,形势压迫之下法国内部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到了6月14日,随着巴黎的沦陷,这样的声浪到达了顶峰。
最初不同的声音来自法国战时内阁内部,随后愈演愈烈。到了后来,整个法国国会都传递着这样的声音。雷诺在压力之下,只好同意投票表决法国*府对战争的态度。而雷诺本人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尽管形势已经如此不利,仍坚持要继续抵抗,甚至在表决会上他还坚定地宣告:“如果本土沦陷,那就到北非战场继续这场战争”。
遗憾的是,不出意外,表决结果出来后,大多数人都投票支持向德国屈服。这个无比热爱浪漫和享受的民族在这一刻低下了法兰西民族的头颅。迫于压力,作为总理的雷诺只好无奈向丘吉尔提交了这项内阁表决案。相信这一刻的他一定是非常羞愧的,随后他也私下里告诉了丘吉尔自己准备辞职。
英国人顿时感觉到形势的紧迫,尤其是担心法国依旧颇具实力的海*舰队如果落到了德国人手里,那么很可能会对英国本土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丘吉尔一直努力希望让雷诺继续留任。6月14日,在丘吉尔的紧急催促下,英国外交官罗伯特·万斯塔尔、德斯蒙德·莫顿与冉·莫奈等人迅速开始起草完毕《英法联盟草案》。
该法案如果达成,将使英法两国在*事、经济、*治上的完全统一,*府、*队的运作效率将提高无数倍,形成一股强大的对抗纳粹的力量。英国人同时更希望的是能通过这个法案,能够让法国国会改变态度,转而支持雷诺*府继续领导法国。
到了6月15日,法案递交审批后,英国的下议院全票支持,并认为两国的合并极有必要,是为了“捍卫共同的正义和自由”,作为首相的丘吉尔立即签字通过。出现了英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法案通过高效率的案例。
当时还是法国国防副部长的戴高乐将*,也参与了此事,他表示会全力促成这个方案。因为戴高乐深知当时法国形势的危急。在当时危急的形势下,具有远见的实用主义者*治家戴高乐深知,这一刻,面子已经不重要了。如何能挽救法国覆亡的命运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他深知这样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条约》苛刻的条款让德国人积压了二十年的愤怒,如果法国一旦投降,德国人提出的报复性投降条件的苛刻必然会成倍的增加,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果然如此。同时,两国合并后,有了英国这个大后方,只要英国本土没被征服,那么法国就不能说是战败。
该法案通过后,英国人立即用电报通知了当时还在苦苦劝说着议会的雷诺*府。而戴高乐本人则携带文件的副本火速赶回了法国临时首都波尔多。当时巴黎已经沦陷,整个法国*府已经迁到了波尔多。
同时,丘吉尔还为此派来特使斯皮尔斯将*来到法国,作为丘吉尔的私人代表,随时通报法国当时严峻的*治和*事动向。没错,就是那位最后在机场用飞机“劫走”了戴高乐将*的斯皮尔斯将*。
当年的斯皮尔斯将*6月17日,正在雷诺与主和派贝当元帅、总参谋长韦冈将*等人为是否投降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戴高乐向雷诺提交了这份英法联盟提案,他的第一句话便是:、
“我先前拜访了丘吉尔首相。就英法两国的总体而言,某些重大之事正在进行。丘吉尔提议认为英法两国可以合并成一个单一制的*府。而您,总理阁下,将成为英法联合内阁的主席。”
据当年的一位在场目击者回忆,雷诺一听到这句话便兴奋不已,“瞪大了眼睛,眉毛耸到甚至同他的头发都难以区分的高度”。随后戴高乐就详细汇报了两国合并的具体事宜,让我们来看看当年这份珍贵的资料,由于时间紧迫,这份法案也简明扼要。大致如下:
首先是在*治方面的合并,如两国的内阁、议会,内阁组成一个联合内阁,由雷诺担任最高领导人。其次是*事方面的合并,原有的指挥官员不会变更,只是服从联合内阁的最高指挥。最后是两国和殖民地的资源统一管理,以保证战争的需要。同时,合并后的战时首都将会设在伦敦。如果盟约得到两国的同意后,将在在康卡斯特签订。
应该说,英国人提出的条件是很合理的,而且也努力顾全了法国人的面子。但任何一个群体都是复杂的,有高瞻远瞩者,也就有鼠目寸光者。法国这些主和派议员就是后者。甚至出现了宁愿向德国人投降也不愿意与英国合并的短视者。
在当天下午5点,该提案提交给议会讨论后,立即引发了议员们汹汹的痛骂声,整个国会的议员大多数都表示反对。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个提案是英国人的一个阴谋,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个机会逼迫法国向英国称臣。在内阁会议上也是如此,很多内阁成员批评这是英国窃取法国成为其殖民地的一个“城下之盟”,是英国人一个“卑鄙的阴谋”。
有一位内阁成员甚至说道:“法兰西就算是成为纳粹的一个大区,也远比成为英国的一个自治领要好”。
同时还有一部分比较实际的持反对意见的人是这么认为,在当时德国人强大的力量下,英国也同样会支撑不了多久。其中代表者就有贝当元帅,他对这份议案的评价是:“英国最后也注定灭亡。合并就等于与尸体为伍”。
贝当元帅其中也包括当时的法国总司令魏刚,他也这么认为,而他的观点更悲观更直接:“14天之内,英国就会如同脖子被扭住的小鸡”。
甚至就连主战派雷诺的情人海伦都这么认为:如果这个盟约一旦签订,则无异将会步上当年伊萨博的后尘。在这里解释下,伊萨博是中世纪法国的王太后,但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却把法王的王位继承权让给了英王亨利五世。
今天我们这些后人,当然知道后来投降了的法国得到了一份什么样的屈辱,所以当时这个提案今天看来,确实是当时无奈之下法国的一个最好出路。但当时的法国上下无数人都依然存在着一份侥幸心理:那就是德国人也许不会那么狠!!!此刻,整个国家上下只有少数明白人对这份提案支持,其中也包括法国总统勒布朗。
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在这样汹汹如潮的大环境下,内阁的反对势力的强大让雷诺已经明白大势已去。当晚雷诺就宣布辞去总理职务,贝当随即成为法国总理,上任后立即开始了与德国方面的停战商议,最终得到了法国历史上这个难以抹去的耻辱结局。
戴高乐戴高乐将*后来也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对这次合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也认为这个联盟提案是当时无奈之下的一个最好选择,是当时法国能在二战中保住尊严的唯一办法。
他后来还说道:“其实,丘吉尔和我对这个联盟都没抱有任何大的幻想,其实联盟建立后如果真正要实际操作的话还任重道远。它当时提出更主要的目的是鼓舞法国人民能继续战斗”。不过理解,当时确实戴高乐和丘吉尔应该没有太多的期望,因为条案是在如此仓促之下而完成的,这份盟约的象征意义更大于*治意义。
不过戴高乐的这句话也引起了后世的历史学家的疑问,当年的历史学家朱利安就认为戴高乐的这段描述“有对也有错”。因为这份协议本身是确实存在的,如果在法国通过的情形下完全可能实现,最起码在北非等法国殖民地能够实行。甚至后世很多人还认为如果这项议案的提交如果在德*渡过马斯河的时候就提交,很可能就会在法国得到通过。只可惜历史已经永远成为历史!
同时,英国也在为合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准备工作。就在6月16日,丘吉尔已经做好了为了此事访问法国的一切准备。能乘坐庞大代表团的数辆大型运输机已经在机场整装待发,准备第二天就启程去法国,试图为挽救整个颓废的局势做出最后一把努力。
结果随后就传来雷诺辞职的消息。丘吉尔只好垂头丧气下令一切准备取消。
随后就在当天夜里,丘吉尔就授意第二天也将离开的斯皮尔斯将*要设法救出戴高乐。而雷诺的辞职,让戴高乐对这个*府最后的一丝幻想也破灭了。自古忠孝无法两全,自此,他决定为了自己心爱的祖国,背叛自己最尊敬的老师,与斯皮尔斯一拍即合。
最终,6月17日清晨,在波尔多*用机场,当飞机开始滑跑的时候,戴高乐忽然启动,大步追赶上飞机,斯皮尔斯迅速打开舱门把戴高乐拉了上去。随着飞机的腾空而起,这架小小的飞机载着戴高乐,也载着法国最后的光荣离去......
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都已经知道。只是常常在想,如果当年英法当年真的组成了一个国家,那么毫无疑问,对这个世界格局影响绝对是深远的。以战后法国人对美国不甩的态度,面对这个欧洲大陆崛起的独一无二的大国,是谁也无法忽视的。那么还会有当年的美苏两强争霸吗?那么还会有当年的数次冷战危机吗?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还会有后来美国的一枝独霸吗?那么这个世界又将会是怎样的?
当年戴高乐逃跑乘坐的飞机对于这些,我们当然已经无法回答,因为历史无法假设,所以这一切,我们都只能臆想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