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哈尔滨的戚继华包红枣馅的粽子。
明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全国各地都有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的习俗。而除了这三样,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的端午习俗。这几天,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地区以及厦门本地的市民,请他们介绍各自家乡的端午习俗,并祝大家端午安康。记者龚小莞
●张鹏(舞蹈演员,老家河南焦作)
炸素馅菜角和糖糕小孩手上扎五彩丝线
我们家乡那边过端午节会炸包韭菜鸡蛋的素馅菜角,还有炸糖糕。这是任何日子都可以在河南的早点摊上吃到的,只是端午节的时候几乎家家都会做上一些。以前日子艰难,肚子里油水少,肉又不容易保存,所以就炸菜角、炸糖糕,亲邻之间互相送,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我妈妈在厦门也会炸菜角和糖糕,做好了让我送给邻居和同事。我们也会自己包粽子,是花生蜜枣馅的。
佩戴五彩丝线也是我们那儿的习俗,家里有小孩的,给小孩手上扎五种颜色配成的丝线,象征五*不侵,过了端午就可以摘下来了。此外还有门上插艾叶驱五*,小孩子穿驱五*的小肚兜等。
●詹宁(公务员,老家四川成都)
吃咸鸭蛋和皮蛋买艾草束挂门上和泡澡
端午前后四川进入夏季,也正是蚊虫疯狂的日子。因而像艾蒿、菖蒲这种杀虫灭菌的天然植物,就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良品。市场上会有配好的一整束艾蒿、菖蒲等。我们会买许多回来,其中一束高挂在门楣之上“辟邪”,其他的拿来洗澡。
作为端午节食俗,我们老家要吃咸鸭蛋和皮蛋,还会用干海带丝和鸭子炖一锅汤。红苋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和独头蒜一起炒,把蒜染成粉红色。粽子多用糯米和大米混合,加入腊肉粒,用箬竹叶子包成圆锥形。
我记得小时候还会做手工,用硬纸壳叠成一个立体的菱角,再用五颜六色的细毛线一层一层缠绕起来,有五*不侵的寓意。
●戚继华(退休干部,老家黑龙江哈尔滨)
凌晨四五点出门踏青到江边掬水洗眼睛
哈尔滨过端午最关键的是要煮鸡蛋,听老一辈说,吃了鸡蛋以后不长疙瘩(痈肿疔疮)。我们包的粽子是枣子馅,放一颗大红枣或者两颗小一点的红枣,特别清甜好吃,现在也会加点葡萄干或者果脯,然后蘸绵白糖吃,也有生活甜蜜的寓意。
踏青也是习俗之一,我们过去都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踩着露水出门,据说这样才会祛病。出门看到街上都是人,大家去有水的地方洗洗眼睛,说是这样对眼睛好。我们一般是去松花江边,用手掬点水,往眼睛拍一拍。现在生活在鼓浪屿,我们还是一大早出门,沿着海边走一圈,用手沾点海水,象征性地比一比。
●*莉莉(外来务工人员,老家江西上饶)
炸馍片吃咸鸭蛋
像春节一样走亲戚
我们那儿在端午节这天会清扫庭院,在门口悬挂艾叶。还用菖蒲、艾叶、蒜头等制成艾虎、花环等佩戴,不仅美丽芬芳,还可以驱瘴。
端午期间会做很多馍,里面放点芝麻,切成一片一片后晒干,再放入柴火锅用油炒,吃着很香很脆,可以当零食。去干农活时随身带着,用白糖水泡着吃。粽子主要是包绿豆馅的。还有吃咸鸭蛋,五月被视为“*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之首。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当地的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一样都有走亲戚的风俗,带点自家做的粽子、馍、水果以及必备的烟酒等送给亲戚。
●林招治(朝宗宫管委会主任,老厦门人)
端午节炒“午时盐”
可治感冒中暑和痢疾
端午节这天正午时分(11点到13点),闽南民间有一种炒“午时盐”的习俗。我们家中就保留了这一习俗,备好各种炒盐材料,包含食盐、生姜、风葱、薄荷等。到了中午11点,在神明前上香。炒午时盐还要在露天,刚好太阳照射下来,将备好的材料一一放入锅中,再把锅放在烧纸钱的金桶上焚烧纸钱,开始翻炒。此时需要多人合力,不能烧焦。待炒至金*色时,把锅拿开,冷却之后装入干燥瓶中。
老厦门人如果遇上痢疾腹泻或夏天中暑,都会用“午时盐”泡水喝,其实就是炒过的盐巴具有消炎作用。我住在老城区,左邻右舍如果有人感冒中暑、痢疾腹泻,有“午时盐”的人家都会拿出来分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邻里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厦门民俗“掠鸭”
考验体力和技巧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厦门独具特色的端午民俗是“掠鸭”水上活动,过去主要在集美和沙坡尾一带。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将鸭子赶入竹笼关起来,在一根长长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挂上鸭笼。参与者赤着脚,从船上走到杉木上,再走向尾端抓鸭子,如果抓到便取得胜利。由于保持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有的抱着鸭笼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飞溅,岸上观众高呼大笑,场面非常热闹。
闽南地区还有“粘符制彩胜”,“彩胜”指用五色纸或彩色绢,剪成小旗或燕、蝶、金钱等状,作为饰物插于发髻上。
来源:厦门晚报
本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