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宝锦屏古桥穿越五百年的守望和守护
TUhjnbcbe - 2023/1/8 19:58:00

锦屏古桥又名境坪桥,位于湖南省湘乡市泉塘镇锦屏村石狮江西干流之上,是沟通泉塘镇、潭市镇、棋梓镇的交通要道。

锦屏古桥始修于大明正德十四年(公元年),据杨氏族谱记载由世居此地的义官杨芠升主修,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锦屏古桥全长36米,宽5.1米,由五行花岗岩石砌成,并建有护栏,护栏上方有两只石雕水牛,桥中间有两头石狮,雕刻精湛,形象生动,精工细琢,具有浓郁地方特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桥为三拱二墩,有较高的分脊,全石料均就地采集,现依旧可见开采痕迹,河中大石林立颇有风味。古桥旁原来配有惠风亭、惜字炉宝塔等。

锦屏古桥是湘黔古道的一个接点,多年来一直为当地重要交通设施,见证了泉塘和潭市的沧桑巨变。于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点(编号:-)。

年9月11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实地考察锦屏古桥:桥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水蓝柳绿、巨石林立于河中央,秀丽天成令人惊艳,多年来能一直作为交通要道使用,其结构之稳固、古人之智慧、力学考究水平令人惊叹,当地人对古桥自发爱护,世代维护古桥的传承精神令人值得学习,目前考古数十载但保存如此完整的仅此一桥,堪称“国宝”。

年9月18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导师,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委员会委员柳肃率专家组来到湘乡市泉塘镇锦屏村,对锦屏古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经过现场勘查,发现锦屏古桥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在自然因素的作用及使用荷载、交通流量日益增大、特别是超重货车通行等人为因素影响下,桥底部分结构出现了裂缝。柳肃表示如果能尽快把古桥保护起来,并按原貌修复惠风亭及惜字塔,那锦屏古桥堪称"国宝″。

▲锦屏古桥

地理位置介绍

锦屏古桥位于湖南省湘乡市泉塘镇锦屏村。

泉塘镇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泉塘镇德胜村有一座海拔米的山峰,叫烈马寨。相传,一位仙女偷骑一匹骏马下凡至此。见山水秀丽,便一边提水喂马,一边欣赏人间美景。不料被玉帝发现,派天兵缉拿。仙女临走时,将桶里的水倒下,留下一口清泉。甘甜可口,常年不竭,人们称之为“泉塘”。骏马不愿离去,被天兵处死在山顶。后人称此山为“烈马寨”。

二是此地有个潘姓庄园,屋右侧一泉池,每日可供泉水百吨以上,久旱无雨也涓涓细流,故名“泉塘”。又潘姓人家乐善好施。清光绪四年,潘邻臣捐资主修湘乡文塔,在当地传为美谈。人们敬其人品,呼应“泉塘”之名。

品读泉塘“特色地情烈马寨,风景名胜古石桥。”其中风景名胜古石桥指的便是这锦屏古桥了。历经近五百年风雨的锦屏古桥散发出的厚重幽远的历史气息则显得源远流长。锦屏古石桥,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年),是当时通往潭市的主道,如今,已经是“泉塘八景”之一。抚今追昔,百年转瞬即逝,历史随水东去。然而今天再看,仍是桥上行人闲适,桥下流水潺潺,桥头绿树葱郁。

▲“泉塘八景”之《锦屏桥横》创意浮雕画

锦屏古桥之美

锦屏古桥之美,第一美在历经多年沧桑巨变,风雨飘摇,现仍为沟通泉塘镇、潭市镇、棋梓镇的交通要道。建桥多年来,每天经过锦屏古桥的车流和人流非常多,甚至还有许多载重达数吨的货车也从此桥经过,但锦屏古桥却傲然屹立、巍然不动。

▲锦屏古桥(桥头惜字炉塔)老照片

锦屏古桥之美,第二美在传承与奉献。锦屏古桥之所以能够屹立多年仍能作为交通要道使用,除了其自身凝聚的古人的智慧,力学之考究,结构之稳定外,更得益于当地人对这座古桥的热爱与感激,以及后人世世代代的维护修缮。

据《上湘桐瑞台杨氏族谱》记载及古桥上面刻文中得知:锦屏古桥始修于大明正德十四年(公元年),义官杨芠升忧心于当地交通受阻,村中因此闭塞,故主修了这一连接外界的桥梁。

同治《湘乡县志》关于锦屏桥的记载:锦屏桥,即境坪桥,界十都,在治西三十里。

康熙丁丑(一六九七年)李乾纯、杨永年、张世城、刘承宗、萧胜正等募修。后圯,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刘杰士募建三巩。甲寅(一七九四年),陈如星等重修。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谭美赞、杨三维等纠修并建惠风亭。

▲同治《湘乡县志》关于锦屏古桥的记载

古桥的西头另有一块较新的功德碑记载:近代锦屏村的村民们也曾自发对古桥进行修缮和维护,以锦屏村当地几大家族为主,组织当地人对古桥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修缮。其中周志雄、周科衡等几位捐款最多。

▲锦屏古桥功德碑

锦屏古桥对锦屏村民来说意义非凡,他们珍惜并善用这条通往外界的道路。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与积累下,锦屏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锦屏村全村仅一千多人,但平均一个组几十人当中,就有2位博士生,由此可见锦屏村家家户户非常重视教育,会读书所以才会如此高占比率的出人材。自上世纪60年代当地第一个大学生曹振光开始,锦屏村人才井喷,走出了彭岐生、周科衡等总工程师,伍新春、张祖平、彭良玉等博导,周爱华等博士。著名作家杨慕如、谭运良,著名盲诗人周坚桥也是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

▲七十六岁梓叟于年凭记忆(六、七十年代)作锦屏古桥画

锦屏古桥之美,第三美在桥、景、人的相融。伫立在锦屏古桥之上,抚摸着历经多历史的石狮,凭栏眺望,一河碧水不管不顾地欢腾扑下,千万朵白色的浪花层层溅起,在下游的巨石间复归平淌,流向远方。人们在河中涮洗嬉戏、鱼儿成群结队好不快活,筒车伸长脖子在水中吸吮......桥的两岸,东边翠绿扶花盛,北岸霜红映树骄。5人合抱的樟树下,掩映着锦屏村美丽的屋场。

锦屏古桥因此显得愈发美丽动人。

▲锦屏古桥上雕刻的水牛细节图

▲锦屏古桥上雕刻的石狮子细节图

▲锦屏古桥底大石林立,多年来开采痕迹清晰可见锦屏古桥碑文,摘自《上湘桐瑞台杨氏族谱》

*廷瑞撰《境坪桥碑记》,全文如下:

境坪桥碑记正德辛巳立

楚之星沙邑曰上湘,城西四十里许有地名境坪,壤属杨地,道通潭市,远接宝庆等处。中隔溪水,谓之上港,出湘江而归东海。春瀑冬寒,行人往来,谁不临河而嗟乎?

有义官杨公芠升见而叹之、议之、思欲渡之,免伤冯河。爰发念于寝食之间、特起葵诚之善,于大明正德十四年正月初八日遂施己财、雇匠凿石,度其溪径一十五丈、量其广凡一丈六尺、披水二墩、跨溪三巩。土石之功、人夫之力岂可论。夫以一人之义举完成,势如圆月、形若长虹。其名曰和尚桥者,乃太极陶峙,一阴一阳两石旋然而立于溪之左右,正所谓日月捍门,锁青俊之秀美,关渌水之萦回,胜迹显然,故美其名也。公之善何荡荡乎、公之德何巍巍乎?天鉴昭彰,神灵佑护,必有福报也。自是荣寿夫妇长如鹤算,佑启儿孙多如螽斯。昔宋郊渡蚁,犹中状元,元子产施舆、尚称贤宰。之报更何啻哉。愿此桥天长地久,永镇江山,强凑俚言,表而不朽云。

▲锦屏古桥碑文于《上湘桐瑞台杨氏族谱》

▲锦屏古桥碑

杨芠升之后还修建了位于今良沙河村石狮江东干流上的东江桥以及锦屏寺,可惜这两处古迹均已不存。而杨芠升的诸多善举似乎也为其带来了“福报”,他的后裔称为“升房”、占了上湘桐瑞台杨氏全族一半,号称“升半族”。这一房中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其中清朝国史馆立传的即有两人:清陕甘总督、太子太傅杨昌濬和递保提督、总兵杨荣翥(明光)。此外还有记名提督杨荣义(得胜),总兵杨宗龄(西平)等。晚清之时,其中居住在今良沙河村的一支后裔堂兄弟七人,由于富甲一方、子孙在外从*经商的成功人士众多,号称“杨七家”,成为当时名震一方的大家族。

锦屏古桥旁有传说修建于宋朝,明朝成化年间移址过来的锦屏古寺,后毁于60年代末,现出土多块汉白玉石碑,据石碑记载,古寺最后一次继修于咸丰年间。

锦屏古寺地基分于当地另一大家族周善人一族。周氏后人为纪念其祖父周志雄一生的乐善好施、虔诚修佛、并且对古桥的守护之传承精神,特修建平园书屋以此缅怀先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宝锦屏古桥穿越五百年的守望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