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十八大前一年,年11月份,向中央反映了他们的问题。当年,徐才厚跟我谈过,暗示我,还不一定谁整谁呢?刘源你告谷俊山,还没准谷俊山把你整倒了呢?
全文字,阅读约需18分钟
今年是刘少奇诞辰周年。
刘少奇之子刘源做了一件事情,著书回顾父亲刘少奇的*事生涯。近日,这本题为《梦回万里卫*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事、*队》的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18日,刘源在上海出席了新书发行活动。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对于刘少奇的*事贡献,身为上将的刘源有何评价?他怎么看待刘少奇与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关系?以及他如何评价十八大后的*队反腐?对此,刘源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
刘源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对新京报记者说,写书的主要目的是反思历史,吸取教训,通过回顾刘少奇的*事经历,解读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来的”?回顾历史我们该怎么走向未来?我们应当如何传承“实事求是,经实践检验的真理才是真理”这一我们*思想路线的精髓?
刘源是年生人,现年已67岁,年退出*职后,一直担任全国人大财*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近古稀的他,思路清晰,有问必答,讲了很多历史细节,全程脱稿回答。在谈及与父亲刘少奇的最后一次见面时,他扭过脸去,努力控制情绪,声音变得低沉。
访谈当天,新京报记者来到采访地点,就看到他迎到了大门口,跟新京报记者挨个握手。初次见面,“哦,小王,你好!”“小何啊,你好!”然后,他把新京报记者领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刚进屋就找工作人员,给记者们倒水。
“我们上将就这样,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工作人员说。
━━━━━
谈源起
*人的责任和儿子的义务,都决定我必须写这本书
新京报:今年是刘少奇诞辰周年,为此,你撰写了《梦回万里卫*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事、*队》这本书吗?
刘源:我在前言里写了一句话,“身为国之干城一将*、人民养育一小兵,*人的责任和儿子的义务,都决定我必须写这本书。”过去关于刘少奇的*事贡献,说得不多。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他有哪些贡献?很多人不清楚。大家可能普遍知道,他是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但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其里。白区路线是怎么来的?人民*队的前身是谁呢?跟安源工运有什么关系呢?
我本人是一名将*,也是人民养育的一小兵,也是我父亲的儿子。我作为后世之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历史情况说清楚,通过梳理父亲走过的*事历程,解读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来的”?想当年,在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环境下,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对比当年,现在的条件好多了,那么回顾历史,我们该怎么走向未来呢?
新京报:关于刘少奇在国防、*事、*队中的贡献,你提出了哪些新观点呢?
刘源:我在开篇就讲到,不少人不知道,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进过讲武堂,刘少奇不满18周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陆*讲武堂。毛主席早期也当过大头兵。刘少奇对*的组织的贡献、对*的修养的贡献,这些大家都熟悉。不过无论在白区还是在红区,我们*都离不开*事,最开始都是从白区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队,可人民*队的前身是谁呢?是武装工农。
那个时候是从苏联学习的。苏联开始也没有红*,都是工人武装、农民武装,有了专业化*队才成立了苏联红*。我们学苏联,一开始都是工人武装,后来是农民武装,都是自卫型的。八一南昌起义正式建*,而它的前身,很重要的*员骨干都来自工人纠察队。不到三万人的起义*队伍,*员不多,但工人运动中的老*员很多。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共产*的旗号,当时毛主席说,“*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其中的“工”,就是安源的那一部分。
我说的这些,都有史料记载,但是过去很少有人将建立工农武装、人民*队与工人运动联系起来,没人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
聂帅(聂荣臻)晚年曾经对母亲和我说,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决定南昌起义,派担任前敌*委书记的他,上庐山面见刘少奇,秘密通告起义计划,聂帅说,“在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工人是最可靠的,武汉纠察队在*队中最受信赖,这些工人最听少奇的。少奇了解他们,在他们中间有威信。”聂帅的回忆,道明了工农武装、人民*队与工人运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将南昌起义提前通知刘少奇呢?就因为他做了大量的铺垫和发动工作。
新京报:你在书中回顾了50年代的越南战争,指挥者是刘少奇?
刘源:梳理刘少奇走过的*事历程,我发现,工人运动、工农武装和人民*队是分不开的,这种分不开是怎么来的?是血脉传承下来的,比如50年代的越南战争。越南是怎么打下来的?国际上年就解密了,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也全部都解密了,但是并没有进行很系统的、简简单单看下来就明白的历史梳理。我就做了梳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都是有明确记载的,越南战争就是中国帮助打下来的,而指挥者就是刘少奇。越南战争甚至比朝鲜战争打得还巧妙,打得还痛快。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在苏联,胡志明徒步17天,找到中国,中国答应援助他们,刘少奇负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年7月22日,刘少奇还在天安门广场的十万人集会上,发表《刘少奇主席声明》:“我代表七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声明……中国七亿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中国辽阔的国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胡志明到刘少奇家做客(翻拍于刘源新书)
几十年抗法抗美,“越共”凭的就是绕行老挝,先打下北越;特别是开辟“胡志明小道”绕行老挝、柬埔寨,后渗透南越。越南靠的就是人民战争,中国*队的打法,“纠缠扭打战法”、先持久拖垮敌人,特别是运用“游击战与运动战的适当结合转换”、后击溃歼灭敌*,运用这两种方式作战。过去*史界、*事界没有人这样分析越南战争,我从这个角度分析,我想大家看完之后应该也会认同。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刘少奇在*事上的历史功绩?
刘源:刘少奇在安源搞工运的故事,很多人很熟悉,工人代表一身是胆。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工农革命*、工农红*的“工”,当时体现的是谁呢?主力就是安源工人。这同刘少奇多年的工作基础和教育成果,有重要、直接关联。中国共产*武装工农最早的实践,被公认开始于安源,这为人民*队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极为可贵的、能成长连续的积极探索。这之后几十年间,刘少奇与国防、*事、*队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人民*队的创建和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扩大,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比如红*长征前,由福建省委组织指挥的汀州保卫战、松毛岭战役,英勇卓绝,不过史著很少有记载,刘少奇当时担任省委书记,临战时,受命任红九*团中央代表,直接领导、参与战役指挥。关于白区的正确路线,谁能说白区的正确路线与国防、*事、*队无关呢?白区开展的游击战争,平原游击战几乎无人不知,可鲜为人知的是,刘少奇最早提倡并领导了“河北平原的游击战争”。年,刘少奇负责指挥“中原突围”,李先念晚年见我时说,“你爸爸指挥我们又打了一场大恶仗啊!惊心动魄啊!”
刘少奇作为一辈老革命家,他的功绩、他的作为不是个人的,他有时候独当一面;有时候是辅佐毛主席。从年3月到年,刘少奇担任了11年半的中央*委副主席,并主持过中央*委工作。在他任职期间,是人民*队发展壮大、革命战争胜利进程和国防建设突发猛进、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事和*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时期。
━━━━━
谈写作
书里有我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梦回万里卫*保华”,有特殊寓意吗?
刘源:“梦回万里”,这是我的回忆,梦回万里江山,也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是怎么来的?想当年,老一辈革命家面对亡国灭种、九死一生的艰难困境,也有“中国梦”,要保种,要振兴中华。
今天,我们要怎么走向未来,怎么再次振兴起来呢?“卫*保华”,从两个名字理解就好了。一个是父亲刘少奇的名字,不满17周岁,他就领头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勿忘国耻”“不当亡国奴”的抗议游行,并给自己改名“刘卫*”,意为“保卫*种人”,捍卫炎*子孙。“保华”是他给我大哥刘允斌起的名字,是保卫中华、保卫民族和国家的意思。“卫*保华”既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对后辈的重托。
新京报:为什么邀请宋平写序呢?
刘源:宋老过一百岁了,现在身体很好。今年春节我还去海南见过他。这几年每次见我,宋老都会讲起当时怎么请刘少奇做《论共产*员的修养》讲座的事情。所以我就请他写序。
宋老回忆,当年,刘少奇回到延安,张闻天让宋老接刘少奇到马列学院,因为听众越来越多,刘少奇只好站在操场的一张木桌上,讲了好几天,每天都讲三四个小时,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大家完全被吸引住了,有的甚至忘了记录。宋老记了一大本,课后被不少人借走。
我开始的时候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站在木桌上,给大家讲《论共产*员的修养》呢,没有板凳吗?宋老说,没有,就是站在木桌上,大家或席地而坐,或搬块石头坐在地上听。
新京报:这本书你写了多久?
刘源:写书大概用了一年多。几年前,有单位要拍电影《刘少奇*事生涯》,我接受采访谈了大致脉络,根据这次采访,后来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章,去年8月在《*史博览》上发表了。这一年来我又补充完善,该丰富的丰富,添加了内容和背景材料,出了这本书。这本书大概13万字,“干货”有11万字。
过去出版过《刘少奇*事画传》,*史专家*峥在20年前写了《刘少奇的*事贡献》,王双梅写了《刘少奇在长征中》,回顾了刘少奇在抗日战争中是怎么开辟华北战场等故事。不过,大家包括专门研究*史的专家,对刘少奇在*事方面的贡献很多都不知道。
新京报:作为子女讲述父亲历史的怀念文章,要注意历史真实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你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刘源:我是学历史的,我当时的历史老师讲,只求自圆其说。我认为,写历史必须回到当时的环境背景中,尽量帮助今天的人理解历史,用今天的语言来理解。我在叙述中,提纲挈领把一些内容写出来,有各种史料支撑,书里加入了很多注解,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读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看看有没有道理。
作为子女撰写回顾父辈的文章,我的身份比其他作者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的。比如我写彭德怀,描述他的臭脾气“高山顶上倒马桶”,一般作者在正文中不好这么写。我写邓小平“巴蜀老汉尝遍天下美味”,讲的是战争年代经过晋冀鲁豫根据地时,刘少奇跟邓小平久别重逢。我在书里写到:“晚年邓小平回忆刘少奇时,还会提起这次会面,炖了干羊肉,‘好久没吃过肉了’,倍儿香。四川人最会吃,能让一位尝遍天下美味的巴蜀老汉回味终生的,那得多香啊?闻香思人,真情实意!”一般作者也不会这样写邓小平。我的身份是从小一辈的角度看老一辈,跟他们可以调侃调侃开开玩笑,所以我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的。
━━━━━
谈父子最后的见面
我非常后悔,对不起他,那时候即便我就大胆地跟他说话,他们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新京报:刘少奇会跟家人讲述他的经历吗?
刘源:不是的。父亲很少跟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经常说,“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要从现在和将来了解我”。他工作起来非常忙,从早忙到晚,我们那时候上学又住校,也就在周六、周日一起吃顿饭。我们跟他打个招呼,有时候他理都不理,有时候也就点点头。我跟他接触最多的就是“文革”开始以后,年春天和夏天,是我们父子相处的最后两段日子。
当时他被隔离监禁,外人接触不了,谁都不敢接近他,哨兵只能隔一段距离看着他,工作人员也都在划清界限,谁来照顾他的生活呢?因为我过去当过兵,小时候和大家关系挺好,挺老实,我被特许出入,简单照顾他的生活,端饭、洗碗、打扫卫生,我成为唯一在他身边的亲人。
当时,他特别关心外边的情况,关心社会上的质疑,关心那些大字报都说了什么。我当年只有16岁,懵懂无知,什么也搞不清楚,看完了死记硬背,回来跟他说。他当时也很愿意回答我的询问,对社会上的一些污蔑,他说的比较多一些,澄清了不少问题。但是对于自己的功绩,他从来不说。后来我慢慢看历史,看追忆他的书,就会回想起来,他当时说的哪些话,对应的是哪个阶段的事情。
新京报:他当时跟你澄清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刘源: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多次讲到*和*队的经费等“物质基础”。至今,很少有这方面的论述,除了查阅共产国际的部分资料。我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