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的垃圾分类小程序扫一扫可知“哪类垃圾投哪里”;多国语言的告知函走进国际社区家家户户;构建分、投、收、储、运全流程体系,设置大件垃圾处置中心……在天河,处处可见垃圾分类智慧化、人性化的场景。
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的天河,围绕“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作战方略”,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亮眼成绩。与年相比,其他垃圾量下降15%,厨余垃圾量上升22%,可回收物量上升20%。目前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39%。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从市*部门到基层社区,“一升两降”成绩单的背后,是天河区坚持*建引领,强化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夯实垃圾分类深度、精度和温度三个维度,以两网融合、监督考核、执法检查、共管共治四个抓手,形成的垃圾分类“天河经验”。在3万多名*员的带头参与之下,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天河垃圾分类“新时尚”正向“好习惯”迈进。
●本版撰文:郭苏莹
全方位覆盖的“深度”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破袋投放厨余垃圾时不小心掉了一块骨头在垃圾桶外,怎么办?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巾包住骨头捡起来,先将骨头丢进厨余垃圾桶,再将纸巾丢进其他垃圾桶,最后去旁边的洗手池洗手……今年7月,这一垃圾分类“教科书式操作”的照片在网上流传。
这一幕,正是在天河区猎德街真实发生的场景。7月28日,天河区人大代表暗访猎德社区垃圾分类点,偶遇一位社区居民扔垃圾的过程恰好被工作人员拍下,该女士标准规范、熟练自然的垃圾分类操作赢得众多点赞。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这正是垃圾分类在天河不断深入推进的生动缩影。一年前,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的天河,成绩单背后是居民日常分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建引领下,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
以*建引领,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在楼道撤桶后,猎德街将回社区报到的*员和社区*员变成了“垃圾分类三员”:宣传员、指导员、守桶员,引导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员接力报名站桶,使分类亭成为磨砺*员的“初心亭”。全街*员遍布到街道6大网格65个小网格中,已开展守桶引导余人次,有效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垃圾分类宣传入脑入心。“纸巾、树叶,这些垃圾该怎么分?最近,大家的垃圾分类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在改造复建小区的猎德花园里,每到下午三四点钟,37栋复建房各楼层的“大喇叭”播音系统,会响起双语的垃圾分类广播。根据垃圾分类情况而更新的双语垃圾分类“空中课堂”,不仅让本地村民、租客对垃圾分类深入学习,也给外籍居民提了醒。
垃圾分类的“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等区域。在车陂村,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分布图,详细标出了分布在车陂涌以西的23个定时投放点;做*舟形状的宣传标识牌上,只需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