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膥”者,未成肉也,读音:cūn春。在广州话中,用来形容动物的蛋和卵。“鸡膥”,顾名思义,就是鸡蛋的意思。蛋里面只含蛋*同蛋清时就叫“鸡膥”,即蛋里面还未有长出鸡仔的器官,谓“膥”。在番禺区沙湾古镇,有一条东西走向狭长的小巷,名字就叫“鸡膥巷”。这条小巷位于车陂街,紧邻安宁西街、滑石巷和博爱街,距离名闻遐迩的“三稔厅”仅数十米。因为巷名别致有趣,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打卡。9月20日,记者来到这条古巷,一起重温鸡膥巷这段“古”。
鸡膥巷因旧时农妇在此卖鸡蛋而得名
据沙湾街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从清朝开始,沙湾的居民就称呼这条狭窄的小巷为鸡膥巷,巷名一直沿用至今。清朝时期,每逢农历三八墟时,当地农妇便会在此巷摆卖鸡蛋。三八墟即在农历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的集市。由于古时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沙湾当地很多农妇都要将家里的鸡蛋拿去换钱帮补家用。但受封建礼制等影响,她们又不能抛头露面直接到墟市,只能拿到墟市旁较少人来往的小巷悄悄摆卖。北村滑石巷与郡侯祠相连的那段小巷最为适合,沙湾农妇常聚集在这里出售鸡蛋。时间一长,此巷就被称为“鸡膥巷”。
如今的鸡膥巷虽然已经没有当年卖蛋农妇的踪影,但依然有着当年沙湾的韵味。麻石铺成的道路、青砖砌成的墙壁,巷口挂着“鸡膥巷”的路牌以及介绍地名历史的木质牌子……鸡膥巷和沙湾所有的古巷一样,历史悠久,别具韵味。而那“鸡膥——,鸡膥——”的叫卖声,如今也只能停留在想象里,无处寻觅。这条小巷,承载了沙湾几代村民的集体记忆。如今,“鸡膥巷”俨然成为沙湾古镇的一条艺术小巷,这里聚集了不少极具岭南文化气息的小店,过往的游客也总是站在巷口驻足留影。
鸡膥巷“粤味”十足
“我每天都要经过鸡膥巷,我热爱这里的一砖一石。”在鸡膥巷,记者见到了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的*婆婆。一谈起鸡膥巷,*婆婆便眉飞色舞地打开了话匣子。今年已89岁高龄的*婆婆是南村镇人,20多岁嫁到沙湾,成为“沙湾媳妇”,从嫁到沙湾起,她便一直在鸡膥巷附近生活。*婆婆对记者说道:“我有7个子女、12个孙和13个曾孙,我在鸡膥巷一带生活得很快乐。每天在巷子里和街坊邻里朝见口晚见面,就如一家人一样。”
*婆婆还告诉记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仍然有不少人到鸡膥巷卖鸡蛋。当年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会聚集十多名农妇在此叫卖。每日早上7点半左右,卖鸡膥的农妇开始在巷子里卖鸡蛋,一般半小时鸡膥就会被抢购一空。以前条件不好,晚上没有电灯也没有电扇。夏天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到巷子里乘凉。鸡膥巷里还保留着少见的麻石地板,小巷虽然狭窄,但却十分通风。*婆婆笑称,鸡膥巷就是个夏日乘凉的好地方。在鸡膥巷一带生活的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异口同声表示,在这里生活,真切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的深刻含义。
在鸡膥巷附近生活的老街坊*婆婆
“我在鸡膥巷打拼事业很有奔头。”在鸡膥巷租了间老房子从事化州橘红生意的茂名化州人董德巧告诉记者,化州橘红拥有年历史,它的化痰止咳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古镇,是广府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化州橘红的推广及销售提供了客源基础。今年7月,他在鸡膥巷开设了化州橘红沙湾古镇专卖店。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营,他对专卖店产生的利润十分满意。
在鸡膥巷从事化州橘红生意的新番禺人董德巧
如今,不断进行升级改造的沙湾古镇,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鸡膥巷也接受了现代化改造。随着古街旧巷的升级改造,鸡膥巷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恬静的人文气息,吸引了不少艺术人士到此进行创业和创作,在现代化都市里继续散发着幽幽的历史文化韵味,吸引行人驻足流连。
鸡膥巷里的老房子
鸡膥巷里的常道何公祠
鸡膥巷横巷
鸡膥巷的麻石地板古韵悠悠
来源:番禺融媒记者潘伟璘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