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中医治疗之方药应该是“平和”的方药组合,其有“三忌”。
一忌在未固护正气的前提下施以大热、大寒、大补、大泻之剂;
二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
三忌崇贵尚奇,动辄以昂贵难求、不可寻求之奇方怪药而求奇验。
所以,“中和组方”,就是在“中和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和辨证”的结果,采用的不偏不倚、调平燮和的组方用药方法。
“中和组方”的基本原则:
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
2.谨守病机,以平为期。
3.中病即止,不滥伐无过。
4.从顺其宜,病人乐于接受。
“中和”组方的用药要阴阳结合、动静结合、升降相应、收散兼融、寒热共用等。以期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
孙老组方思路是:
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之药。
2.依功能组成“三联药组”,严格按君臣佐使结构组方。
3.“三联药组”注重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药少量精,注意产地、炮制。
5.重益气活血,讲究专病专药。
6.必要时,用子母方,内外合治。
孙老经过大量的临床探索和实践,体悟出经方继承创新之心得,即以治法来定君臣佐使,再依每种治法组成每个“三联药组”。根据确定的治则治法,每方可由1~4组构成。必要时,还可根据病症需要,在常用药组中增减。
下面以生脉散为例说明。
生脉散源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
方由人参五分、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
何以谓之“生脉散”,吴昆释曰:“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对于方解,原书解释详尽,云:“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之苦寒泄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此方之要旨为甘、苦、酸并用,后贤区少章在此方加一味*芪,组成区氏复方生脉散,即人参6g(另炖服),*芪4.5g,五味子1.5g,麦冬4.5g。原方之上,加一味*芪,用于阳气未充,阴血未长,禀赋薄弱,血气不和者。*芪味甘,配伍人参更能补气,加强补益之功能,气足则血充,*芪又能升阳举陷,故阳气未充,阴血未长者宜。五味子之酸能敛,更能补五脏之气,麦门冬之苦寒可以泄热补水,四者共用,配伍要义同,但赋予了新的治疗功能,此即为化裁之精义。
孙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联组方”思想,进行了新的化裁。
第一个三联药组为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具有益气活血之功;
第二个三联药组为麦门冬15g,法半夏6g,广陈皮6g,具有清热化痰之功;
第三个三联药组为五味子3g,灵磁石10g,生甘草5g,具有敛阴镇心之功。
全方在区氏复方生脉散基础上加紫丹参、广陈皮、法半夏、灵磁石、生甘草,共奏益气活血、清热化痰、敛阴镇心之功能,名之“孙光荣胸痹汤”,主治胸痹病,适用于气虚胸闷、心悸心烦、汗多口渴、津少痰稠、舌绛苔*、脉涩等症。
此方得来,源自时方之化裁。虽功用、主治有了全新的内涵,但组方之旨尚未发生本质变化:
在生晒参、生北芪的基础上,加上紫丹参活血,使得血行气畅;
在麦门冬的基础上,加上广陈皮、法半夏二药理气健脾,重在化痰,配用麦门冬苦寒之性以清化热痰;
在五味子的基础上,加用灵磁石以重镇安神,酸以收之,重以镇之,以敛阴镇心;加用甘草调和诸药。
组方思路与原方全然一致,然药物作用导向不一,功用主治自然发生了变化,此类化裁遵原方组方之思想精华,然用药发生变化,拓展了治疗范围。临证使用该类方,安全可用,疗效确切。
可见,“中和组方”即针对证候,遵经方之旨确立治则、治法,继而拟出方剂。其组方方法是按照君臣佐使的架构进行组方的,其组方模式是将“三联药组”构成“三型组合”来组方。用“三型组合”组方,指导思想就是“中和”;根本目的是“三求”:求稳、求准、求灵;追求“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基本思想是仿经方之意而不拘泥于经方之药(当然,完全适用于本病证者,可以照搬)。
孙老继承经法而基于长期临床实践体验所创造的“三联药组”及其“三型组合”的组方用药模式,是师经方之意而为时方之用,即根据经方组方的宗旨,针对当代病证特点而组方用药,此即“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孙氏自创6方解诸病之六郁
六郁是指造成疾病的气、血、痰、火、湿、食6种病因,孙光荣教授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朱丹溪“六郁”致病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1.气血失和——“孙氏益气活血安神汤”
孙光荣教授曰:气血失和,多因气血两虚造成,《*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互根互生互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为本,心为之主。又心主神明,养气血之本,首重心神,孙光荣教授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酸枣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孙氏益气活血安神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
酸枣仁15g,云茯神12g,龙眼肉10g(臣)
肥知母10g,正川芎6g,川郁金10g(佐)
生甘草5g(使)
2.气失升降——“孙氏扶正祛邪中和汤”
孙光荣教授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有赖于人体的气机升降正常。若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气郁,进而导致痰、瘀、热、*等产生。为调畅气机升降,孙光荣教授以张仲景“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自拟用于扶正祛邪的“孙氏扶正祛邪中和汤”。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君)
北柴胡12g,川郁金12g,制香附12g(臣)
法半夏10g,广陈皮10g,淡*芩10g(佐)
大红枣10g,生姜片10g,生甘草5g(使)
3.痰邪作祟——“孙氏化痰降逆汤”
孙光荣教授认为,痰邪作祟。易生百病,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且肺为娇脏,易受痰扰,致生咳喘类疾病,为此,孙光荣教授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射干麻*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孙氏化痰降逆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
炙麻绒10g,北细辛3g,生姜片5g(臣)
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佐)
清半夏7g,五味子3g,大红枣10g(使)
4.湿邪致病——“孙氏涤痰镇眩汤”
孙光荣教授认为,湿邪属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范畴,《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邪致病,导致痰饮内停。治疗湿邪,可从脾、肺、三焦入手。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孙氏涤痰镇眩汤”。
生晒参10,生北芪15g,紫丹参7g(君)
云茯苓15g,炒白术10g,化橘红6g(臣)
川桂枝10g,炮干姜10g,车前子6g(佐)
大红枣10g,炙甘草5g(使)
5.食积致病——“孙氏益气温中汤”
朱丹溪《局方发挥》中说道:“今曰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辗转传变,为吐,为膈,为噎,为痰,为饮,为翻胃,为吞酸。”孙光荣教授继承朱丹溪的顾护脾胃学术思想,认为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易致胃痛、腹胀、便秘、呃逆诸症,导致多种脾胃疾病的产生。在张仲景《伤寒论》之“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孙氏益气温中汤”。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7g(君)
老干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臣)
炒白术10g,炒六曲15g,谷麦芽各15g(佐)
大红枣10g(使)
6.火邪致病——“孙氏清热利肠汤”
火邪为病最多,针对火邪致病的病机,孙光荣教授在张仲景《伤寒论》之“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孙氏清热利肠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
白头翁12g,川*连12g,川*柏12g(臣)
苦秦皮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佐)
车前子10g,生甘草5g(使)
本文选自:《医道中和——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心法要诀》
从脸上竟然能看出富贵贫贱
《大树之恩》,很多人看哭了,建议收入课本
久处不厌的关系,都做到了这四点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
佛说:贪婪多,欲念多,灾难也就多了
曾国藩:话要软着说,事要硬着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