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厉害了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5个之
TUhjnbcbe - 2021/7/16 15:15:00
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448.html

说到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信很多化州人都知道《跳花棚》、

《化州拖罗饼》之类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

其实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5个之多!

下面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

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5个

据茂名日报日前报道,目前化州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个,其中国家级(1个):《跳花棚》;省级(4个):《跳花棚》《禾楼舞》《化橘红中药文化》《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茂名市级15个。

《跳花棚》

《禾楼舞》

《化橘红中药文化》

《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

《十八学士》

《陈鉴故事》

《化州木偶戏》

《合江龙舟》

《化州赛龙舟》

《笪桥*瓜制作工艺》

《合江梧村庙会》

《冼夫人在化州的故事》

《化州年例》

《潦口姑婆》

《化州婚俗》

《化州年画》

《合江广福寺庙会》

《笪桥隔水蒸鸡》

《化州橘红的传说》

《王家南拳》

《化州洪拳》

《化州狮子舞》

《广之月大月饼》

《橘州田艾籺制作技艺》

《化州月饼制作技艺》

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部分介绍

《跳花棚》

跳花棚俗称“跳棚”,流传于广东省化州市官桥镇长尾公、卷塘尾等村,是民间“傩祭”活动中的舞蹈。

相传,跳花棚从明朝末年起在化州代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准备傩祭。在举行跳棚傩祭活动前4天,在傩舞老艺人的带领、指导下,先在村中挑选16周岁以上的男子集中教练吟唱和舞蹈。

正日子那天,焚香供拜、接神安座后,再开棚门表演傩舞。届时,由村老发出号令,锣鼓齐鸣,表演者戴上用樟木雕成的面具,按“科本”一一上棚表演,边舞蹈边吟唱。科本有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十八科。吟唱内容多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驱邪除恶以及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等。

跳花棚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民间礼仪习俗,既是研究地方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也是研究化州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禾楼舞》

粤西化州市的跳禾楼,相传明末清初从广西传入,并在民间衍化为起源于歌仙刘三妹的传说:当地青年牛哥与云游至此的刘三妹相爱,一起用歌声驱除了虫害,夺得了丰收,村民为纪念歌仙,每于农历六、七月插秧完毕,便择吉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起禾楼歌,跳起禾楼舞。现主要分布于那务、播扬等镇乡。

化州跳禾楼场上搭有四尺见方的舞台式禾楼,安放有祖先神座。舞蹈按固定的科本,依次分接神、请仙姑、洒禾楼、对歌、谈农事、庆丰收六个科场进行。先由道士从神庙接神祭拜,再由另一道士恭请仙姑刘三妹下凡,随即换上禾楼裙自扮仙姑,左手摇环铃以示保平安,右手舞扫扇象征把灾害扫除;接着众舞者手持绘有龙、虎、猪、鸡、狗、牛、羊、兔等生肖图案的饭篓,齐聚到禾楼前,待“仙姑”向禾楼四周洒圣水以示除污秽后,便一同起舞,边舞边唱古老的禾楼歌;歌毕众舞者就即兴谈论农事和生活趣事,最后在锣鼓、唢呐、牛角号和鞭炮声中,以庆祝丰收的欢腾场面结束。舞蹈动作以十字步为主,载歌载舞中还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化州跳禾楼简单古朴,具有虔诚庄重的祭祀特点,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是研究农耕文化及相关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的可贵资料。但由于历史上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遭过禁锢,跳禾楼的道具、服饰、文字资料等多已丧失,目前又面临传承青*不接的困境,急需加强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化橘红中药文化》

相传,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逐渐进化而成,至今民间仍流传着“龙化橘树”、“鸟送橘种”、“罗仙植橘”等关于化橘红起源的传说。明万历《高州府志》载“化橘红唯化州独有”,更被李时珍编入《本草纲目》,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现化橘红主要在化州的河西、官桥、中垌、合江、那务、平定、文楼、江湖、林尘等一带种植。

化橘红中药文化以化橘红药用价值为载体,秉承“药食同源、济世救民”的核心价值观,集化橘红种植、药材炮制、工艺品制作等于一体。根据历代医籍、药典记载,化橘红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等功能,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症,曾被列入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和“十大广药之一”。旧时,化橘红种植以赖家园、李家园和潘家园为最,还有河西、官桥、中垌、平定、林尘等地,化橘红每年四月开花,至七八月果实直径达10厘米左右时可以采摘。幼果清洗干净后,经开水略烫,干燥后即可切丝或片入药。其炮制讲究遵古仿真,分修制(纯净、切制)、水制(洗、漂)、火制(晒、烘)等几种,坊间有“炮制不严而药性不准”之说。明清以降,在保持化橘红药效的同时,更将其炮制技艺融合雕刻、塑造等传统艺术手段和乡土生活题材,衍生出化橘红工艺品,如橘红壶、橘红瓶、橘红罐、橘红烟斗等。

自古至今,化州人以种橘、制橘为业,化橘红已成为化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关于化橘红的诗文、楹联、题咏等不胜枚举;而化橘红种植、药用的传说在化州及周边地区群众中广泛流传,特别是“罗仙植橘”、“范公识橘”和“州官治咳”的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了不少神奇的色彩。这些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化橘红中药文化最特殊的形态。

化橘红种植需要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化橘红的老产区正在被城市开发所吞噬,由此导致化橘红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从事化橘红种植和药材炮制的老艺人年事渐高、身体欠佳,传统化橘红中药炮制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化橘红中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刻不容缓。

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

拖罗饼是广东化州地区著名的小吃和土特产,是当地民众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主要贡品。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系化州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据说,拖罗饼乃是唐代贞观年间罗兴所创。唐初,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海南的椰子传入内地,罗兴独出心裁,选择上乘的椰丝为主料,配上色香味美的叉烧、五仁、芝麻等馅料,制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酥饼,名“拖罗饼”。明末岭南才子陈鉴留有“情深饼相望,锣响人团圆”的诗句。粤西民间也流传着“过节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的俗谚。

化州拖罗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选择上乘的面粉、椰丝、叉烧、伍仁、芝麻等原料,经过浸、洗、凉、炒等多道工序制成馅料;以独特的配方精制饼皮,然后经包、印、烘等过程成品。其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全手工制作,拖罗饼色香味美,外观色泽金*,形似明月,口感皮脆馅香,令人叫绝。

多年来,化州拖罗饼以其传统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而饮誉粤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化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拖罗饼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生产厂家已发展到30多家,年产值达多万元。至今,化州拖罗饼已被命名为“广东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饮誉国内外。

化州拖罗饼虽然享负盛名,但毕竟是一种民间手工制作的食品,保质期短,制作工序复杂繁琐,以师徒相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缺少文字记录。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高,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可能。因此,化州拖罗饼传统技艺急需抢救和保护。

来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厉害了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5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