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理论与临床ldquo火郁发之r
TUhjnbcbe - 2021/7/6 21:57:00

“火郁发之”原则治疗儿科疾病验案4则

医院陈辰,石玉丹,陈丹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法之一,临床应用甚广。但凡邪气阻滞于里,内郁不宣,郁久化热,均可成“火郁”之证。《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云:“小儿脏腑之气软弱。”《育婴家秘》亦云:“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易受外邪侵袭,且热邪致病,传变迅速,易致肝风内动、热极生风甚至邪热内陷心包之危象。因此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辨证施治尤为重要。“火郁发之”旨在因势利导,宣发郁热,透邪外出。但凡临床上表现为“火郁”征象的,皆可通过“火郁发之”之法治疗,且疗效甚佳,兹举验案4则如下。

1、荨麻疹

陈某某,男,5岁。年9月6日初诊。

患儿因“皮疹4天,腹痛15小时”于9月4日入住我院儿科。入院时全身见大片红色皮疹,伴瘙痒明显,腹痛以脐周为主,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CRP)等未见明显异常,予甲泼尼龙针、西咪替丁针、西替利嗪滴鼻剂等抗过敏治疗。治疗3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遂邀中医科会诊。详问病史,患儿平素挑食,喜食油炸及肉食,大便秘结,且性情急躁易怒。

刻下:患儿全身大片红色皮疹明显,阵发性腹痛,口干喜冷饮,舌红苔*腻,脉弦数。辨证为肝郁火旺,胃肠积热。治拟疏肝通腑散火。处方:

银柴胡8g,*连5g,*芩10g,赤芍10g,生山栀6g,熟大*6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防风8g,钩藤15g,僵蚕8g,甘草5g。3剂。水煎日2服。

3日后患儿皮疹明显减退出院。

按:清《疡医大全》曰疹:“火聚胸中,肺受熏蒸,心火愈炽,或热极反兼风化,或客气鼓动内火……热极生风而发。”本例患儿一因肝火旺盛,二因胃肠积热,火热之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不得疏泄而致病。故治宜疏肝散火、泻热通腑。方中银柴胡、生山栀、*连、*芩、赤芍清热散火;大*泻热通腑;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药专力宏,故3剂而奏效。

2、鼻衄

阮某某,男,6岁。年8月29日初诊。

患儿因“鼻衄5天”就诊。出血色鲜红,量较多,夜间加重,白天稍缓解,纳可,大便二三日一行,口干,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辨证乃脾胃积热,肝郁化火。治拟清热泻火。处方:

*芩15g,石膏30g(先煎),蒲公英25g,生白芍15g,石决明15g,炒栀子8g,丹皮10g,麦冬10g,白茅根30g,怀牛膝6g,甘草4g。5剂。水煎日2服。

药后鼻衄逐渐减少至痊愈。

按:《素问●气逆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外台秘要●伤寒衄血》亦云:“伤寒鼻衄者,此为五脏热结所为也。”因此,鼻衄的发生与脏腑郁热密切相关。患儿平素易哭闹,喜食甜腻及辛辣零食,脾胃积热,移热于肝,肝热郁久化火,火邪循经上扰,灼伤脉络,因而致衄。症见出血量多,色鲜红,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治宜清胃疏肝泻火,凉血止血。方中*芩、蒲公英、石膏清胃中积热;生白芍疏肝柔肝;石决明清热平肝;炒栀子清三焦火热;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麦冬滋阴养血;牛膝引热下行,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诸药合用,火熄而血自安。

3、夜啼

葛某某,男,1岁。年10月16日初诊。

患儿因“夜啼1月余”就诊。患儿睡觉时好踢衣被,开灯则啼哭愈甚,溲*,唇红且干,舌红苔*,指纹色紫。证属心肝火旺。治拟清热泻火、宁心安神。处方:

蝉衣3g,钩藤6g(后下),生山栀3g,淡竹叶3g,灯心草3g,化橘红2g,生甘草2g。5剂。水煎日2服。

10月22日复诊:患儿诸症明显减轻,予上方加太子参3g,继服5剂而痊愈。

按:患儿母亲诉自己怀孕时恣食辛辣。陈小清等认为,小儿素禀胎热或将养过暖,体热不散,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夜为阴,阴盛于外,阳搏于内,邪热无从发泄,故烦躁而啼。故治宜清热泻火、安神宁心。方中蝉衣、钩藤宣透郁热、清热平肝;淡竹叶、灯心草、生山栀苦寒降泄,引热从小便出;甘草清热兼能健脾,调和诸药;少佐化橘红行气健脾,以防寒凉伤胃。二诊时加太子参益气健脾。火郁散,则夜啼自止。

4、发热

沈某某,女,4岁。年11月18日初诊。

患儿因“发热5天”就诊。体温最高39.0℃,曾服“美林”等退热药,体温稍下降,旋即复升。就诊时体温38.2℃,手心灼热,口疮,唇红面赤,咳嗽,痰*,口干,口苦,纳差,大便不畅,夜寐安。舌红苔薄*,脉弦数。证属热*炽盛。治拟清散郁热、泻火解*。处方:

柴胡6g,升麻6g,*芩6g,大力子6g,连翘8g,蝉衣3g,僵蚕6g,桑叶6g,浙贝母6g,前胡6g,杏仁6g,芦根6g,淡竹叶6g,甘草3g。3剂。水煎日2服。

1剂而热退,3剂诸症悉除。

按:《医碥》云:“凡病多发热,热生于火,火本于气。其理不外气乘与气郁两端。”小儿外感发热,多是有*所致。无*则热不发,热因*而起。热*是小儿外感发热病机中的重要因素,清热解*法通过宣发郁热以清解*素,是治疗小儿外感的重要治法。患儿口疮、发热、唇红面赤,皆为热*郁而化火之象,火热之邪犯肺则见咳嗽痰*。故治宜清散郁热、泻火解*。方中升麻、柴胡疏郁散火;蝉衣、僵蚕、桑叶疏散风热;*芩、大力子、连翘清热泻火解*;前胡、杏仁、浙贝母清热化痰;芦根清热生津。辨证精确,故取效甚捷。

5、结语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殊生理特点,加之养护不当、饮食不节、性情不定等因素,临床多见“火郁”之证。治疗重在因势利导,消散郁火。根据病因及病邪特点,或升散透热,或疏郁散火,或清热泻火,顺其性而“发之”,则病可愈。又因小儿脏气清灵,生机蓬勃,易趋康复,用药宜精简。诚如景岳所言:“其脏气清灵,随拔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用药也应慎重,如妄投大量寒凉之剂,则易损阳气,陡生变病,迁延不愈。唯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能药到病除。

资料来源:陈辰等,江苏中医药,年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论与临床ldquo火郁发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