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小儿哮喘发作期方(马莲湘方)
炒紫苏子、浙贝母、连钱草各9g,炒葶苈子、前胡、杏仁、橘红、瓜蒌皮各6g,竹沥半夏5g,炒莱菔子3g。
小儿哮喘发作期。
本方为马老师多年临床结晶,简而不烦,疗效也好,方中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药;前胡、杏仁,味苦能泄能降,助三子降气祛痰平喘,兼能疏表;浙贝母、竹沥半夏,味苦性偏寒助三子化痰止咳;瓜蒌皮,橘红行气宽胸化痰;连钱草味辛苦,性质和平,马老师常用于感冒、咳嗽多痰等证,可与解表药,清化热痰药,温化寒痰药等灵活配伍,起到解表祛痰止咳之效。
本方降逆平喘,止咳化痰疗效显著。若偏于风寒者,去葶苈子加炙麻*、桂枝各6g,竹沥半夏易姜半夏;偏于风热者,加桑叶、白菊各9g;若见烦躁、发热、舌红苔*者,加大青叶9g,炒淡芩6g;无外感表证而咳喘剧烈者,加广地龙、五味子各6g;有过敏因素者,加钩藤、苦参各6g;若喘促渐平、咳嗽痰渐轻者,去葶苈子加紫菀、款冬花各9g,以善其后。
张某,男,8个月。年10月25日初诊。患儿感冒2天,昨晚突然咳嗽,气急喘促,不能平卧,喉间痰鸣音,无发热,指纹色紫,舌苔薄*。拟降逆平喘,清肺化痰。炒紫苏子、炒莱菔子各3g,化橘红4g,竹沥半夏5g,瓜蒌皮、浙贝母、杏仁、柴胡、葶苈子、广地龙各6g,连钱草9g。3剂。
二诊:药后咳喘即平,咳痰减轻,喉中稍有痰鸣音,指纹淡紫,舌苔薄腻。拟化痰止咳健脾,处方:茯苓、炒白术、紫菀、款冬花、浙贝母各6g,怀山药、连钱草各9g,橘红、炙甘草各4g。5剂。
按:患儿首次发作,疗效显著。二诊时除健脾化痰外,仍加用清肺化痰药浙贝母、连钱草且增用紫菀、款冬花以止咳化痰,痰祛肺清,诸症自愈。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多表现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肺为清肃之脏而主气,以降为顺,上升为逆。痰浊内壅,肺气阻塞,奔迫上逆,发为喘促痰鸣。本着“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及“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采用平喘止咳化痰之法。
综观全方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所选药物大部分味辛,辛者能行能散,兼能发表,小儿哮喘多由表邪触引伏痰,本方诸药配伍既能疏内壅之痰浊,又能散外感之表邪,痰浊清,表邪解,肺气得以通畅而喘逆自平;二是方中诸药寒温并用而性偏寒者居多,意在以清解为主,因哮喘发作期每以痰浊内阻,肺气上逆邪实为主,且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之邪极易化热,临证表现往往寒热错杂而偏于热者居多,又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温燥,故组方药味略偏寒凉,旨在清润肺金而免伤津化燥之弊。小儿稚阴稚阳,阴气未盛,阳气柔弱,过用温燥香窜,不仅伤阴,且易伤阳,此方组成体现了马老师擅用清凉轻剂的学术思想。
盛丽先.马莲湘老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浙江中医杂志,(5):22
马某,男,5岁。年10月10日初诊。患儿婴儿时期有湿证史,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已4年余,近年来更频剧,有时一月复发数次。本次发作来诊,服发作期基本方加减后喘咳已平,惟面色晄白,鼻梁青筋,形体消瘦,胃纳不振,夜寐盗汗,舌苔薄润,脉细软。治拟补肺健脾益胃,处方:*参、*芪、茯苓、炒白术、炒山药、焦山楂、稚豆衣各9g,五味子、钩藤、苦参各6g,炙甘草4g。5剂。
按:上方加减服药20剂,近半年来未见复发,冬春季节气候骤变时也未见发作。嘱注意饮食起居,继续观察。
哮喘缓解期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感病、脾胃病屡见不鲜。若哮喘自幼而发,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有关。然对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来说以脾为至关重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中所需津气赖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养,肾中所藏精气也赖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故脾胃健运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强盛的关键。
缓解期患儿多表现为面色晄白,鼻梁青筋,气短乏力,容易感冒,胃纳不振,大便溏薄,或尿频、遗尿,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软等症。明代张景岳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故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扶正治疗是治本大法,马老师用补肺健脾益肾而重在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
盛丽先.马莲湘老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浙江中医杂志,(5):22
寒喘——姜子平喘汤(孙浩方)
干姜1.5~3克,紫苏子10克,莱菔子3~5克,白芥子3~5克,红枣3枚。
煎汤20~50ml,顿服。
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主治:寒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寒喘因外感寒邪伤于肺气,加之痰阻气道,肺失肃降,其气上逆所致,治当温肺化痰,降逆平喘。方中干姜,性味辛温,能散能守,善“治胸满,咳逆上气……消痰下气”(《本草纲目》)。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更为明确地指出:干姜能“利肺气而治寒嗽”。《伤寒论》方小青龙汤中,即运用干姜温肺化饮,以平喘逆。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为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功专化痰消滞,顺气降逆,加大枣(甘温)以缓姜、子之性,与姜合用(名姜枣汤或姜枣饮),又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