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仔细观察陈皮,就会发现陈皮大概上由三部分组成:最外层的橘红,有着丰富的油室。中、里层白色的部分是橘白和橘络。橘白就是白囊,橘络是中果皮及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如果水浸润后变得分散、疏松那就是橘络。
而在中药学上,橘红、橘白和橘络亦是三味良药,均有作用而各有侧重。宋《圣济总录》认为凡橘皮入和中理胃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者则去白。元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说其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
橘白在陈皮中气味较为温和,味微甘、苦、辛,性缓而温,长于健脾、消食、行气,可滋养脾胃,去燥和中。橘红味苦、辛而性温,更侧重于肺寒咳嗽,化痰止咳。橘络性味甘,苦,平,归肺脾经,可通经络,行气化痰,舒气活血。
橘红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在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摘,然后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切碎,生用。
本品苦、辛,性温。归肺、脾二经。主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及食积不化等症而无热象者。
《本草新编》有载橘皮宜于补药同行,忌于攻剂共用。尙欲一味出奇,未有不倒戈而自败者也。意思是橘皮要与补药服用,不可与攻伐品运用,如用橘皮一味单药出疗效,都是失败的。也就是无论橘红还是橘白都不可用作君药。
橘红阴虚燥咳及久咳气虚不宜服用。
中药调剂过程中,处方上会有橘红和化橘红(上图)。处方写化橘红时应付化橘红;写橘红、广橘红时应付橘红。
化橘红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果实的干燥外层果皮。习称毛橘红。在中成药中,桔红丸、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咳定喘丸用的是化橘红,而桔红化痰丸、橘红痰咳口服液用的是橘红。
陈皮和橘红不可混用。张锡纯在《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中,提及橘红为虚劳温病之禁药,凡阴虚上焦有热、虚劳喘嗽、温病者,无论伍以何药,皆不宜用,否则易心中热而且干,病症加剧。而陈皮则无此忌,滋培汤治虚劳喘逆、一切阴虚羸弱诸证,方剂中用陈皮二钱,是以阴虚、虚劳症者用陈皮,若配伍得当,应该无妨。
橘红呈不规则长条或不整齐薄片状,表面*棕或橙红色,有光泽,密布油点,气芳香,味微苦而后觉麻舌。主要有效成份含橙皮甙。
鲜橘子红皮中带有糖分,易吸潮,假如堆积時间长而又不立即翻堆和晒皮,酵解造成提温,会引起迅速糖醇解,导致陈皮变黑,刚在阳光底下曝晒的陈皮不适合立刻封存,会造成水雾长期造成烧皮。如霉菌孢子撒落在陈皮表层,一定温湿条件下霉菌繁殖菌丝生成,侵蚀陈皮致其腐败造成霉变。另橘白易蛀食,最终变为蛀粉而失去价值。蛀食后应阳光下晒。以上采购时应注意,尤其是高价值的新会皮。
后记
橘白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
本品味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干燥品呈*白色海绵状薄层块片,常有橘络痕迹。质疏松轻软,有弹性。气芳香,味微苦而甘。以片大、质轻软者佳。功于和胃,化浊腻。《本草便读》载有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共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