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年前,如果茶友之间有人提起“小青柑”,其他人可能还会问一句:那是什么?直到现在,如果茶友之间还有人不知道小青柑,那恐怕真是稍显落后。
现状热潮渐退,水清石现
经历过小青柑(全称小青柑柑皮普洱茶,简称小青柑)热潮的人,应该能深深感到,从-年的火爆,到年渐趋平稳,时至今年的大浪淘沙,还在市面上流通的小青柑,要么就是质量稍次积压在仓的,要么就是经历过市场检验销路依旧坚挺的优质产品。
问题白毛疑云,茶红是非多
最近,有不少消费者的反映,买了一段时间的小青柑,柑果表面披了一层“白毛”,难道价格不菲的“优质小青柑”放置一段时间也会发霉变质了吗?
有些人表示,发霉的小青柑有*曲霉素,喝了要生病!
但有些理性消费者也发现:要说是发霉,这层白毛刮也刮不下来,而且小青柑闻着清香依旧甚至更胜从前,这又如何解释?
也有些“懂行”的消费者认为:这不是“毛”也不是“霉”,它跟葡萄上的“果霜”或者柿饼上的“糖霜”是一样的,是糖分。那到底这层“白毛”的真身是什么?
▲表面长“白毛”的小青柑
放心小青柑表面的是“白霜”
将这样的小青柑拿到原产地——陈皮之乡新会问一下,从业者大多会告诉你:表面这一层是白霜,也叫柑油晶,不仅没有霉变问题,还是质量好的一个标志,可以放心饮用。
小青柑为何会披上一层白衣,简单地说,它是柑果上的挥发油接触空气后长时间析出的结晶,这个结晶跟我们平时爱吃的柿饼,话梅、柿饼等果肉形成的白霜机理类似。
“白霜”的主要成分柠檬烯,为挥发油析出物,属单萜类化合物,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柠檬的香味。
柠檬烯是多种水果(主要为柑橘类)、蔬菜及香料中存在的天然成分,在柑橘类水果(特别是其果皮)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作用。
由于柠檬烯易挥发,若在密闭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储藏,这些物质缓慢析出至柑皮表面并氧化为白色物质,形成“白霜”。
一般“白霜”会在挥发油含量丰富的小青柑(还有柑胎、青皮等)出现,而挥发油含量较少的成熟柑果不会出现;小青柑的白霜是柑橘幼果期含有丰富挥发油的标志。
▲正宗新会柑油包丰满,挥发油含量多
专家“发霉”言论有失偏颇
针对这些“白毛”“发霉”的言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苏薇薇表示:
“由于茶叶品质不佳、产品保存不善等原因,小青柑、柑普茶上可能会长菌,“但目前仍没有科学数据证明柑普茶放久了会产生*曲霉素,这些言论也只是臆测的多,有失偏颇。”
“目前我们通过检验分析,对柑普茶的成分、农药残留等进行了检验,并对全国10多个地区40多批次的十年内陈皮产品进行研究,发现柑普茶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尤其明显,能较好地减少致病菌比例,并没有检测出有*物质,或有*曲霉素及相关霉菌等。”
由于没有在相关样品中检测出有*物质、*曲霉素及相关霉菌,因此在苏薇薇认为,目前仍没有科学实验及数据证明柑普茶放久了会长出*曲霉素,这些言论多为臆测。
但对于由茶叶品质不佳、保存不善等原因,导致小青柑、柑普茶上长菌情况,苏薇薇并不否认,“比如在陈皮烘干等步骤上没有做好、使用的茶叶质量不佳,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加工中的小青柑
检测科学实验,让结果说明事实
针对柑普茶等无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可依的情况,年9月新会启动了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新会柑普茶》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了《新会柑普茶》质量标准草案。
根据年编制的《新会柑普茶》质量标准草案,当年新会区农业农村局曾委托中山大学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中心,对新会柑普茶的成份及质量进行检验。中心对样品中的水浸出物、灰分、粗纤维、茶多酚、重金属及10多项农药残留等成份进行了详细检验。
根据中山大学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报告,新会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样品,在所有项目上的检验结果均为合格,尤其10多项农药残留,没有一项是超标的。
成果新会柑普茶能调节消化系统
为了研究广陈皮、新会柑普茶对氧化应激、肠道菌群调节作用,苏薇薇团队还分别用健康大鼠和脾虚模型大鼠进行了对比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健康大鼠:广陈皮、新会柑普茶均能提高机体抗氧化活性;新会柑普茶可在不影响正常饮食的情况下降低体重增长率,达到预防肥胖的功效,能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丰度。
2.对于脾虚大鼠:广陈皮能改善大鼠的体重和精神状况,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及抗氧化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改善大鼠的脾虚症状,效果仅次于阳性药;柑普茶有改善脾虚的趋势,效果优于普洱茶。
“此外,我们还对多个产地、企业的柑普茶样品进行了功效评价实验,发现柑普茶对正常人的消化系统有良好帮助,尤其对肠道菌群、益生菌的调节作用特别明显。”苏薇薇说,其中就包括乳酸杆菌,喝柑普茶群体的乳酸杆菌丰度明显更高,这意味着人体肠道的致病菌会变得更少。
▲适量喝些小青柑茶,有益健康
期望树立新会陈皮独特标准
而为了进一步挖掘、了解新会陈皮、柑普茶的具体成分和功效,制定新会陈皮、柑普茶的行业质量标准,目前苏薇薇及其团队已通过研究实验,从10多个产地、40多个批次的陈皮产品中,发现新会陈皮中有13项成分含量比例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陈皮。“我们按照这13个成分,构建了新会陈皮的数学模型,制定新会陈皮的独特产品标准。”
接下来围绕新会陈皮的这13个成分,其团队将开展陈皮全成分分析,进一步研究新会陈皮,明确各个成分的具体效用,真正地从科学上把新会陈皮与其他陈皮区分开来。
人物介绍
苏薇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中药制剂质量与药效现代评价新模式研究、创新药物及大健康产品研发工作,兼任“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中心”、“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现已研发一类新药两项;五类中药制剂两项,大健康产品多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及支撑计划、自然基金多项,近5年承担企业委托项目超过数百项。
苏薇薇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化橘红谱效学质量控制新模式,建立基于谱效结合的化橘红质量控制标准,其开创的谱效学质量控制新模式得到了国内外药学专家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药走出国门。目前,苏教授已成为新会陈皮产业园智库首席科学家之一。
85万人引以为傲的新会陈皮部分内容源自南方Plus+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