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73369/①②③除了知道名字,我们还知道什么谁也没想到,原本计划一个半小时的“光荣传统大家谈”讨论活动,只进行了不到半小时就“收场”了。“大家都来自不同单位,各自有着独特的光荣传统,让大家敞开谈,一天也说不完。”活动开始前,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教导员张辉充满信心。他所在营是改革调整后新组建的,所属人员来自5个建制团以上的单位。但这场本应热热闹闹的讨论,竟在一片沉默中尴尬结束。“就连乔雪在台上待了也不到5分钟。”张教导员感叹。乔雪来自某通信团,改革前曾担任过团史馆管理员。那天,她第一个上台发言,“响当当的名号”随口就说了一大串,可是没过多久就哑了声。“荣誉室里每面锦旗的名字我都能‘背’得出来,但敞开了说,我还真不知道再说点什么。”她发现自己管了两年的荣誉室竟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地”。“除了名字,我们还知道什么?”这不仅仅是乔雪一个人的问题。部队红色传统需要传承。问起“荣誉是怎么来的”“荣誉的背后需要传承什么”,官兵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辉把遇到的问题一“抛”到该旅的教育准备会上,就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鸣——“红色基因蕴含在部队的发展史和光荣传统中。而官兵对各组建部队的发展史与光荣传统,彼此都既不了解也不熟悉。”六营教导员说道。“旅队合并组建已经一年多,但是对于当前部队的‘红色家底’,大部分官兵心里却没多少底。”宣传科科长杨理深有感触地说。上个月的那次问卷调查,让杨理记忆深刻——“风雪老爷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对我们旅各组建单位的历史了解有多少?……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看着问卷上面的片片留白,杨科长心里慌了,“问卷可以留白,但部队光荣传统的传承不能有‘留白’!”从调查结果来看,基层官兵对新组建单位的历史了解“碎片化”,对部队传统的认知“表面化”是主要问题所在。最终,各组建单位的红色家底如何盘点、怎样传承的问题摆上了旅党委的案头。“一班人”分析认为:部队整合组建,既要把人员装备、物资财产清点好,更应把“红色家底”盘点好、“精神资产”传承好。为此,该旅党委研究决定:开展一次寻根之旅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旧址场所、聆听传统故事、走访革命前辈,挖掘各组建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典型事迹,帮助官兵直观、深入、全面地了解这支新组建部队所蕴含的精神图谱。历史的背影虽已远去,精神的底色却越来越清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里大青山下的风景,令人向往。某通信站就坐落在大青山下。通往和林格尔的绿皮火车上,一支“寻根”队伍悄然出发。路上,官兵们憧憬着目的地的苍茫风景。只有同行的魏彬心里清楚,“那里没有风吹草低,只有一茬茬默默坚守在大山下的通信兵。”魏彬的父亲曾是某通信站的一名老兵。小时候,她最喜欢听“电话里的爸爸”讲大山通信兵的故事。高考那年,她报考了军校,毕业后也成为一名通信兵。火车到站,一声笛鸣将魏彬的思绪拉回。转乘两个多小时的汽车后,寻根队伍终于抵达大青山脚下。大家发现,大青山其实一点也不“青”,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全是石头。顺着山路走了半个多小时,寻根队伍才找到了“藏”在半山腰上的通信站。营门口,一排白杨树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伸展。看到这排杨树,魏彬想起父亲曾说过,那是他们肩扛手抬,从几十公里外移栽到营门口的。种了又枯、枯了再种,一棵棵白杨才在这荒凉的深山扎下根。跨进营区,碎石砌起的小院和几排平房映入眼帘。不远处光秃秃的山坡上,用石头嵌成的“热爱边疆”四个大字格外显眼。山上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蕴含着故事。走进荣誉室,一张张定格在时光深处的黑白照片,在60多岁的老工程师刘建国口中,变成一代代官兵背煤取暖、扛粮上山、推车修路的感人故事。听着老工程师的深情讲述,魏彬“电话里的记忆”也渐渐被唤醒。这个通信站的白杨、那个通信站的老槐树、另一个通信站的杨柳……在该旅那些地处偏远山区的点位,总能发现类似的“精神图腾”。每到一处红色传统起源地,寻根代表都会采集当地的泥土,然后将泥土撒在旅机关楼前的大柳树下,寓意“同根同源,同心同力”。“大费周章地去挖掘这些老传统,真的有必要吗?”刚踏上寻根之旅时,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上等兵姜雨池在心里犯嘀咕。直到寻根队伍走进二道白河连——“风雪老爷岭”故事原型所在的连队,姜雨池的想法才开始悄悄改变。“刘云阁!到!王继光!到!……”连队正在组织晚点名。当喊到两位英雄的名字时,全连齐声答“到”。那一声声响亮的“到”,让姜雨池感到震撼。“这个传统在连队传承20多年从未间断。对官兵而言,每次点名答‘到’,都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指导员刘子月告诉大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这群年轻的官兵坚守使命?姜雨池在连队荣誉室的展柜里找到了答案——木勺、木盆、木桶、木枕头……连队的“传家宝”静静躺在展柜中,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这些官兵们当年自制的生活用品,无声地讲述着一段自力更生、坚守使命的故事。“那段不可遗忘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来到烈士雕像前,姜雨池的泪水不禁滑落。在“寻根日记”里,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同样的年龄,同样的使命,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有人曾这样说,改革就是既要勇于“变”,也要善于守住“不变”。历史虽已远去,前辈们的精神底色却愈发清晰。从白山黑水到草原戈壁,再到齐鲁大地,名寻根代表,累计11天,行程余公里,深入到49个连排站点、红色遗址,走访慰问20多位老一辈通信兵。寻根队伍一路前行、一路奔波,脚步愈加坚定。精神光芒可以穿越时空,红色谱系必将发出新芽“当兵就要当特种兵!通信兵连枪都摸不着,不是在机房值勤,就是上线路巡护,这算哪门子英雄?”新兵王鹏深,当兵离家那天信誓旦旦地跟同学说:“我去部队,是要当‘兵王’的,像电影《战狼》里的吴京一样去战斗!”进了营门没几天,王鹏深就开始闹情绪,嚷嚷着说自己当了个“假兵”。他还私下里反复跟战友念叨说“想回家”。为了让红色传统更好地驻留在官兵心间,扎根在前沿一线,延伸到每个战位,该旅成立“寻根代表宣讲小组”,下连队、上线路,与官兵面对面交流寻根心得。宣讲小组来到新兵团那天,王鹏深和多名新战友坐在台下,听代表们讲述寻根路上的所见所闻。时代英雄的画像,渐渐在脑海中描摹成形;通信兵精神的种子,渐渐在心里扎下根来。“听完老一辈通信兵坚守平凡、成就非凡的故事,我为自己的思想动摇感到惭愧!”报告会结束,王鹏深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更是点燃。”一场报告会,为王鹏深打开了一扇连通历史和未来的“门”。在新兵下连的结业考核中,王鹏深竟考出了全优的好成绩,成为战友们眼中的“小英雄”。无形的传统,必须借助有形的载体来传承。一方面,该旅整理历史脉络、英烈人物、经典战例等历史资料5万多字,另一方面,他们还注重同步存史,跟进记载旅队强军兴军的重大实践。依托旅强军网,他们开设“寻根之旅”专题,展评各单位的纪实影像和体会文章,持续开展“晒晒我的寻根日记”活动,打造“永不关门”的教育课堂。针对部队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他们还借助“六小”阵地平台,把教育平台拓展到每个点位……在这个旅,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形成强大的精神矩阵。红色传统就像一张网,将单位发展史上各时代官兵连在一起,凝聚成强军力量。夜幕降临,排长田雨露带着战士们返回营区,结束了一整天的线路整修任务。“早上五点半,我们就出发了。站里有多公里线路位于原始森林。这给线路整修增加了难度。像这样‘两头不见明’的生活,已经持续将近一个月。”晚饭过后,田雨露没有休息。他带着几位骨干又开始研究第二天的整修方案。思想认同度越高,践行自觉性越强。凌晨两点,教导队的专业训练教室依然灯火通明。女兵许佳冰正在进行数据配置训练。今年,是她入伍的第11个年头。此前,她曾先后十几次在各类比武中摘金夺银,两次荣立三等功。但这次,许佳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没有报名参加自己最擅长的程控专业,而是要参加4个主战专业融合的综合比武,与男兵同台竞技,一比高低。“只有精通多专业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不辜负通信兵的老前辈!”训练成绩比上次提高了5秒,许佳冰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一种品格,穿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官兵的一面镜子;一种精神,历久弥新,成为新时代官兵的座右铭。不声不响,旅机关营区的那两棵大柳树,枝杈直插云天,树冠格外浓绿。版式设计:梁晨图①:该旅官兵走进荣誉室学习了解单位的红色发展史。图②:该旅“青春驻北疆·忠诚铸利剑”寻根之旅主题实践活动。图③:该旅在巡线路上组织“巡修线路小课堂”活动。王希之、李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