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柑出产制成的新会陈皮被誉为陈皮中的上品,新会陈皮成为广东三宝之一,具有很高的药食同源价值,向来享有盛誉,有“一两陈皮一两斤,百年陈皮胜黄金”之说。
在新会陈皮悠久的历史中,关于要不要刮白囊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说说这种白囊是什么,刮与不刮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争议的存在。
新会陈皮的白囊是什么?
新会陈皮的白囊,指的是橘白和橘络。
橘白在柑果的皮肉之间,是一种海绵状薄层,内表面常附橘络。橘络即粘附于芸香科植物橘果肉表层、果皮内层的筋络,颜色多呈淡白。
据《中药大辞典》描述:橘白性味苦辛且温,有和胃化湿的功效,主治食欲不振、胸脘痞满和内阻湿浊;橘络性味甘苦且平,入肝脾二经,有理气通络化痰的功效,柱子痰中带血、久咳胸痛、伤酒口渴和经络气滞。
因此,新会陈皮的白囊其实一种中药材。
刮与不刮白囊的区别在哪里
人们常将刮掉白囊的食用方式称为“去白”,将保留白囊的食用方式称为“留白”。
左边留白、右边去白
关于陈皮要不要刮白囊这个问题,即使是著名的医师、中医典籍,都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众说纷纭。
金《医学启源》: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
明《药鉴》: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
明《本草汇言》:其去白开痰,留白和脾。
清《药性赋》: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清《圣济方选》:不去白,反生痰。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
清《本经逢原》: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
清《得配本草》:去白名橘红,消痰下气,发表邪,理肺经血分之郁;留白和中气,理脾胃气分之滞。
明《本草纲目》: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因此,新会陈皮“去白”和“留白”的应用效果是具有一定差异的。结合古今经验,新会陈皮留白则有理脾健胃之效,去白则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刮不刮白囊的争议
人们提到刮囊是为了减少苦涩味。在不少餐饮节目中,在专门介绍陈皮膳食的畅销书《餐桌上的中药——陈皮》里,也有提到刮囊是为了减少苦涩味。
在冲泡年份短的新会陈皮,其白囊也有苦涩味,因此人们喜欢将白囊挂掉,让陈皮汤不会出现严重的苦涩味。
陈皮白囊有苦涩味,是“芦丁”作怪。“芦丁”是橘络中含有的一种营养素,有苦味。但这种物质其实也是有益的,能使人的血管保持正常的弹性和密度,减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渗透性,预防脑溢血的发生。
因此,新会陈皮到底是“去白”还是“留白”,重要的是看看自己的食用需求。
小提示:新会陈皮不管“去白”还是“留白”,其营养价值并不会因为刮不刮白囊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