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说“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些辽宁故事会告诉你答案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的讲话,代题记
天辽地宁,山海雄奇。东北,辽宁,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年10月中旬,东北人民解放军十纵2万官兵奉命在锦州西部黑山至大虎山之间25公里的宽大战线阻击10万国民党西进兵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望着漫山遍野运弹药、送军粮、抬担架的40多万支前民工,司令员梁兴初有了信心:“黑山人民太好了!”
他是江西人,来到这块黑土地上只有3年。
年1月,时近小寒,东北最冷的那几天,省政协主席周波上班路过辽医院,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来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的人们,在楼外大院里排着长长的队伍,足足有米。透骨的寒风中,人们屯着袖、跺着脚,一点一点往前挪,没有一个人争吵、抱怨。这在别的地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周波不禁感叹:“辽宁人民太好了!”
他是上海人,来到这块黑土地上同样只有3年。
这么好的人民,怎么就“投资不过山海关了?”
外来人不解,辽宁人自己也不服。
预期有价值
东北三省常被人们称为三只东北虎。可是,一段时间以来,怎么看都有些“虎落平阳”的感觉。
东北振兴事关国家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莅临东北,下农田、进车间、到厂矿、访民居,足迹踏遍白山黑水。他几乎每次都强调,东北振兴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
辽宁人逐渐认识到:东北振兴,不是仅靠上几个大项目就能实现的。有“山”有“林”,才能虎啸山林,重振雄风。
省政协秘书长王德佳介绍,年,辽宁省政协重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围绕“一圈一带两区”战略(“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言献策,二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了“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
两大主题,一实一虚。
年8月,中共辽宁省委常委会会议在听取省政协党组工作汇报时,向政协提出要求,“要在捍卫辽宁的声誉和发展环境中发挥优势作用”,进一步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共识、展示良好发展预期。
省委书记张国清多次在干部大会上强调:预期有价值!
辽宁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深入了解后,却发现辽宁无论历史现实,还是各行各业都不乏闪光点。辽宁人看起来都能说会道,但近20多年来辽宁却并没有树立起自身良好的气质形象。
正是这貌似悖论的现象,引发了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围绕“改善辽宁营商环境、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的深入思考。
曾经的“辽老大”、共和国长子,为什么屡屡被唱衰,人才留不住,投资进不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同样,心病也最要命。自己没信心,怎么干事情?别人对你印象差,怎么来你这干事业?所以,一要树信心,二要树形象。
这方面,政协有优势。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说,“要用好委员自身影响力和制度机制赋予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政协故事、多党合作故事”。
几经思量,最后拍板,一场将人民政协的界别优势与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有效结合的,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四级政协委员参加的,“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启动了。
就记者所知,这是中央提出人民政协工作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以来,规模最大的“凝聚共识”专项活动之一。
故事,讲给自己,也讲给别人。将“悖论”转化为“正论”,破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
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辽宁省政协各界别组、各市区县政协纷纷行动起来。
好故事从问题讲起
年9月14日,铁岭市市政府礼堂,全市多名干部正在聆听一个人“讲好故事”,书记、市长也都在下面。
“商家是来投资的,他要知道我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预期。而我们的处理方式还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有些执法干部到企业一看说:你这违规了,态度不好,本来规定罚的,罚你,爱咋咋地。”台上的人提高了声调:“怎么处罚都随心情,谁还敢来投资?”
“中央提出‘六稳’‘六保’,对于小微企业屡次减税降费,但减什么、怎么减,还是有很多企业不知道。”台上的人一摊双手,“只有去开会的那几位知道。”
“外来投资者说我们投资环境不好,我们对于自己本土的企业也没有做到‘关心备至’,儿子的事都没管好,姑爷更好不到哪儿去!”
……
“这人真敢说!”台下的人窃窃私语。台上的人是省政协委员史凤友,担任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多年的他,一口气指出辽宁营商环境的病灶,共3大方面10个具体问题。台下,也许就有这样的“病毒感染者”,却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辽宁省政协开展“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的第一场宣讲活动。
“不是要讲好故事,展示好预期吗?你怎么去讲问题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史凤友并不意外:“有问题要认账,实事求是,这才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讲好故事的基础。不能当‘李宝库式’的干部。”
“李宝库?”
“就是《乡村爱情》里那个村医。自己没孩子,还给别人治不孕不育。”
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没有发自丹田的自信,如何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这份勇气与自信来自上面。
省委书记张国清号召全省上下要“展示良好预期”,但在党代会上他同时强调,要认识到辽宁“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差距还较大”。
烟囱里的乡愁
东北人浑身长满了幽默“细菌”,连自嘲时也是如此。十几年前记者来这里采访时,问一位大学教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挺好的。”他不紧不慢地说,“我们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洗澡。”说完自己不笑。
现在的辽宁怎么样了?
△夜幕下的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
夜幕降临,弯月如钩。眼前,沈阳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中国工业博物馆。立于这幢庞然大物前,人显得很渺小。门前,一块不大的碑石上,“原沈阳市铸造厂翻砂车间”几个黑色大字,显示出这幢建筑物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已经关门,记者扒着门缝,看到正厅迎面是一幅长20多米、高10多米的巨型铜质浮雕,上面刻画着倾泻的铁水,飞驶的机车,上下点头的抽油机,几个戴着前进帽、高昂着头的工人。这是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出炉时的恢宏场景。
博物馆紧挨着马路。华灯初上,车流如织。远处,依稀可见的几根矗立在居民区和商业区的高大的烟囱还在吐着白烟。机器的轰鸣声已经远去,只有肇工街、启工街、卫工街、保工街……一个个带有工业元素的地名,还在默默地提醒着路人,几十年前这里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铁西,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心脏。那一根根喷吐着浓烟的烟囱,机声隆隆的厂房,何尝不是沈阳人共同的乡愁?
市场经济下的铁西老了。工业污染严重、产业结构落后、下岗职工上访……据说,十几年前,你在一个修自行车的小摊上都可能找到一个八级钳工。
可是,孩子是自己的好,沈阳人没有忘记铁西。
△夜色下的“原沈阳市铸造厂翻砂车间”石碑。
生在铁西长在铁西的区政协主席王玉辰一直就和这些老工人、老劳模生活在一起。在接待客人时,在报告会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逢人便讲他的铁西故事:铁西生产了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个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从年到年,一大批铁西区的工人奔向祖国的西部,先后共派出人,支援省区市29个……
王玉辰说:“我们不该忘记铁西,不该忘记它为共和国建设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铁西,沈阳,常常被人们称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什么叫长子?长子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奉献,牺牲;牺牲,奉献。牺牲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奉献?
△带“工”字的站牌透露着沈阳和铁西老工业基地的记忆。
不过,范存艳不同意关于辽宁“老”的说法。
“现在常常把我们沈阳叫作老工业基地。”范存艳不服,“我想说的是,老不等于没有用,国外管有历史的企业叫‘百年老店’,我们为啥就叫‘老企业’?”她心中憋着一股气:“沈阳怎么就不行了?辽宁怎么就落后了?”
范存艳是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连续三届的沈阳市政协委员。她有底气说这话,如今新松机器人是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名列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排名榜,产品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写了中国机器人没有出口的历史。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新松医疗用28天就生产出了口罩机。“这对于沈阳来说,基本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范存艳自豪地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还研发了多款呼吸机,有不少都出口国外。”
“沈阳为国家提供了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我们搞双循环的底气!”在范存艳眼里,一个企业的贡献,不能只看它挣了多少钱,还要看它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
多面辽宁人
秋冬里的辽河平原愈显空旷、辽阔。委员们迈开双腿开始了“发现之旅”。
外界人对东北人、辽宁人的印象往往都来自网上流行的这个段子:两个东北人走对面,互相看了一眼。“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于是,两个人骨碌到一起……
其实,辽宁人还有另一面。
金属加工件的精度靠纯手工操作竟然达到头发丝直径的1/!这被业界称为“文墨精度”。你更想象不到的是,这个世界级的精度是以沈阳一个“80后”工人的名字命名的。他叫方文墨,辽宁省政协委员。
△辽宁省政协委员,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厂钳工方文墨向委员们展示自己加工的“宝贝”。
方文墨是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身着蓝色工装,一米八几的大个头,这穿著,这身高,你会自然用“粗犷”“豪放”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只是,他戴着一副瓶底儿厚的近视镜。
别的委员“讲故事”都是拿个小本和打印好的材料,而他是手里直接拎个工具箱。
“工具箱是我自己做的,工具也是我自己做的。”他一面说一面展示起自己的“宝贝”,正方形的钢件能够在方孔中严丝合缝地穿梭,并发出气密爆破时的啪啪声。
“真难以想象,这两件都是精钢构件,你这手艺了不得啊!”记者和旁边的委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辽宁人,我从小就在工厂大院长大,我认为做一名工人很光荣。我自己是全国劳模,还培养了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6个辽宁省冠军和10个沈阳市冠军。这些荣誉都是杠杠滴!”方文墨幽默中透着自豪。
“我是个钳工,可工业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是我去讲的。”方文墨没想掩饰自己的骄傲。
有南方的企业百万年薪请他去,被他婉拒:“我的技术是为了造飞机的,这是国家重器。没这个,国家的腰杆儿直不起来。”
“我一定要把你写进我的故事里。”老滕一边兴奋地对方文墨说,一边用手机把他摆在桌上的四五样工具上下左右拍了个够。
老滕名叫滕贞甫,是省政协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老滕很高产,一年能发表好几篇小说,小说里讲的都是辽宁人的故事、辽宁的故事。
辽宁人的“面”还不止这些。
锦州市黑山县大虎山镇桥东加油站路边旮旯里的一个小院,县政协委员、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冬梅和她故事里的主人公、72岁的张德东老人,15年坚持寻找烈士遗骸的故事,却像块火红的烧炭,听得人心里滋滋直响。
△县政协委员、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冬梅和张德东老人在高地纪念塔了解黑山阻击战牺牲烈士情况。
黑山阻击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不少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连恋爱都没谈过,更别说后代了。“退休15年来,张德东每天一张地图、一辆自行车、一壶白开水、两块玉米面大饼子,一走就是一整天。他起早贪黑走遍了全县个村屯,查看了处战场,爬上过座大小山头,自费3万多元,寻访了1万余人,帮位散葬的烈士回到烈士陵园安葬,和战友们团聚。”王冬梅不仅经常来看望张德东老人,还把他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学生们听。
张德东已经年逾古稀,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只要还能走路,我就会一直寻找下去,让更多的革命先烈‘回家’!”
听者已是热泪盈眶。
这是深情的辽宁人!
省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珂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的故事:“自年至今,辽宁已建立了个自然保护区。张建国是本溪县和尚帽自然保护区附近东营坊村的村民,他经营的农家乐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靠着发展生态旅游,离家近了,钱包鼓了。”
这是进取的辽宁人!
省政协委员、盛京银行营业部总经理邴静煦讲述的是一个外地人的故事——安徽青年王水林在辽宁创业发展的经历激励了更多创业者,更展示出了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之变。
这是外来创业的辽宁人!
……
省政协副秘书长韩文华对讲好辽宁故事有着深入的思考:“讲好辽宁故事,归根结底是要提振辽宁精神。我想,通过持续不断地讲好辽宁故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丰富新时代辽宁精神,弘扬和践行辽宁精神。”
历史的故事,现实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辉煌的故事……勾勒出辽宁人的群体新形象。
故事有厚重,有勃发;有毁灭,有新生;有欢喜,有心酸;有自豪,更有反思……一个个故事勾勒出辽宁人的新精神。
会讲故事的辽宁人
辽宁人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大伙儿聚会吃饭,桌上只要有一两位辽宁人,就不会冷场,一顿饭下来,“腮帮子都笑酸了”。
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一大拨儿评书名家,几代中国人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
如何让政协委员讲好“辽宁故事”,机制建设、技术手段、传播途径……“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省政协拿出科学精准的顶层设计——《开展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方案》。
随即,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组、各市政协及各县区政协纷纷行动起来——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经济界别和工商联界别的三个活动组联合起来,策划“政协委员走一线”系列活动,深入基层发现各领域、各行各业的新变化、新成就;
民建界别组将活动与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相结合,发动全省会员参与,挖掘故事与建言献策相互促进;
沈阳市政协采取了“三条线三推进”的工作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