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吕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3030目标
TUhjnbcbe - 2024/8/30 23:22:00
白癜风怎么医治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06/7117848.html

《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初稿中,提出了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的建议目标,通常称为“目标”,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实际已经形成的和潜在的保护地外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所界定的生态空间内非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以及广泛存在的“社区保护地”,并提出“近自然城市绿地”和“自然友好农田”的潜在生物多样性价值。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OECMs(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的认证和保障体系,以支持我国“目标”的实现。

核心观点

尽管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卓有成效,但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下降的趋势,要实现“”保护面积的目标,必须创新保护思路和机制,在保护地外寻求有效保护的途径。

OECMs的本质是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让保护在全社会和各生产生活领域主流化,也是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推行《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落地的保障。

我国生态空间内的非保护地区域已经初步形成了OECMs的保护管理网络体系,目前进一步的工作是提升保护成效。

更多精彩观点

01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及全球“目标”的提出

人类的生存和良好生活质量离不开自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和饲料、能源、药品和遗传资源,并提供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文化传承的关键材料。例如,全球估计有40亿人的健康保健主要依赖天然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0%是天然药物或源于自然的合成药品。自然通过其生态和进化过程,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和土壤质量,分配淡水,调节气候,提供传粉和控制虫害,并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75%以上的农作物依靠动物传粉。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成为吸收人为碳排放的碳汇,每年的固碳总量为5.6吉吨(约相当于全球人为排放量的60%)。除了物质以外,自然还在改善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激发创造性、支持身份认同等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完整性方面提供核心的非物质资源,尽管总价值难以量化。在人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自然的多样性可以维持人类作出其他选择的能力,即韧性。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

人类活动,特别是近多年的工业革命以来,对地球自然系统的状况产生剧烈的影响,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物种的数量和栖息地减少,部分甚至灭绝,其对人类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下降。

据估计,年的全球GDP(约为88万亿美元)中,大约超过半数是直接或间接依赖自然获得的,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就是经济本身面临的风险。对此,全球也在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Panelfor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综合了全球数万篇学术研究和报告的证据和结论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全球75%的陆地表面发生了巨大改变,66%的海域正经历越来越大的累积影响,85%以上的湿地(按面积)已经丧失;濒临灭绝的物种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已评估的动植物中平均约有25%的物种,即大约万种物种正濒临灭绝,其中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尤为严重。而导致这些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主要是人类在地球上越来越多地获取资源同时产生废物。在全球范围内,土地用途的改变是对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产生的相对影响最大的直接驱动因素,而直接利用鱼类和海产品对海洋的相对影响最大,同时迅速上升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而背后的原因,无论是人口增长,还是经济增长,无一不以生物多样性的退化为代价。究其根源,即人类的发展观未能充分考虑自然和地球的可持续。当下,我们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退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危机,而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土著居民所拥有、管理和使用的土地退化程度低于平均,这与传统文化习俗中对资源利用的规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有密切关联,这是今天开展保护行动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以来,自然保护逐渐进入了各国的议事日程。联合国于年颁布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fBiologicalDiversity,CBD),目前已有多个国家签署加入。然而,在过去的30年间,尽管保护的努力成功阻止了一些物种的下降或灭绝趋势,但未能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濒危的整体趋势。例如,《-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中的20项“爱知目标”经评估,没有一项是完全实现的。总体而言,自然生态继续恶化,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扭转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的趋势,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CBD各缔约方政府与保护领域的专家和组织就年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由我国倡议发布的《昆明宣言》,表达了目前各国政府与利益相关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烈意愿和已经形成的共识:制定、通过和实施一项兼具雄心和变革性的、能够平衡推进的“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年愿景。“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于年在昆明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确定,目前仍在谈判中,其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目标,是全球究竟需要保护多少面积。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的科学家和保护机构就“究竟需要保护多少”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在目前形成的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第一稿案文中,这一目标的表述为:“确保形成得到有效和公平管理、具有生态代表性和连通性良好的保护区系统以及采取其他有效的基于地域的保护措施(OtherEffectiveArea-basedConservationMeasures,OECMs),使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的至少30%得到保护……”。这个目标被称为“目标”,目前受到国际社会的较大认可。而有科学家还提出“年保护半个地球”的倡议。之所以需要保护更多的地球面积,是为了维护足够的生物多样性,以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

然而,年发布的《保护地球报告》统计表明,目前全球仅有16.64%的陆地和内陆水域和7.74%的海洋面积受到保护。要想实现“目标”,就需要大幅增加陆地和海洋受保护面积。

0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及实现“目标”面临的挑战

过去40年,我们亲历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进展。这首先得益于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不断提升的理念和行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大熊猫、朱鹮等旗舰物种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地遏制了大熊猫种群的下降趋势,IUCN红色名录评级从濒危降至易危;而朱鹮则从年代的7只增长到今天的多只,IUCN红色名录评级从极危降至濒危。而年开始的以天然林禁伐(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为代表的生态工程,建立了一系列生态补偿的资金机制。这是一个变革性的转变。其后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了生态红线,明确了生态保护空间以及相匹配的财政支付机制,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和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保护地体系来承担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任务,总投资每年超过亿元,在全球引起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吕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3030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