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有些男人肚子浑圆,貌若“怀胎十月”,站着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脚尖,实在有些尴尬。这类腹型肥胖者,老百姓俗称“发福”、“将*肚”或“啤酒肚”等。
《*帝内经》唤之为“膏人”,言之“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意思是肚子皮肉松弛,往下垂,肚子软乎乎的。
事实上,腹型肥胖本质还是脾虚,脾负责运化水湿,脾气虚之后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出现生湿的状态,湿是一种弥散状态的邪气,瘀积久了会凝聚形成相对粘稠的病理的邪气,进化为痰。痰和湿聚在体内之后会形成痰湿蕴结的大肚子。
然而,痰和湿是不同的,本质上是两种邪气。因为二者关系密切,经常同时出现,所以称呼起来,往往合为“痰湿”一词。不过,仔细体察下来会发现,同为痰湿,形成的途径有区别,继而治疗的思路也会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痰湿的形成,总离不开失当的饮食习惯。
我观察到,今时不少人饮食不节,过食五味,嗜食肥甘厚腻,亢则害,导致膏脂不运,消耗脾阳,造成脾虚。脾虚而失健运,水湿内停,久聚成痰,痰湿阻滞,更致清浊难以升降。
我在临床观察到,今时痰湿体质者越来越多见。所谓痰湿体质,即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为什么痰湿体质多见高发呢?这与脾虚相关!一方面,不少人嗜食肥甘厚腻,容易耗损脾阳,更兼增湿增痰;另一方面,运动减少,亦会造成脾虚而痰湿内滞。
痰湿阴邪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容易衍生出多种慢性病。其主要的致病特点为:困遏清阳,损伤阳气;粘腻胶固,即病难解;蒙蔽清窍,惑乱心神;常致肿胖有形之症等。
由于痰湿阴邪具有上述致病特性,一旦人体形成了痰湿体质,则势必会容易罹患一系列疾病。比如生活中所见那些恣意饮食肥甘厚腻,而运动又少的人,往往长得肥头大耳,大腹便便,属于明显是痰湿内生,脾运失司。这样最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痛风、肌瘤、囊肿、增生、息肉、肿瘤等大病!
对于这样的体质,最好的养生办法就是少吃点,吃清淡些,多吃素少吃肉。因为肉类消耗脾阳,容易造成脾阳虚而运化功能下降,进而化生痰湿。若能坚持一段时间,痰湿从源头上减少了,正气来复,体质才能改善。伴随着体质改善,慢性疾病亦可慢慢趋向缓解。
中医认为,痰与湿都属于阴邪,都源于阳气不化。“湿”本是天地之间正常的六气之一,其气不时而至或太过不及就成为了人体的致病因素之一的湿邪。湿邪又有外湿与内湿之分,而痰湿体质所称之“湿”特指内湿。
前贤认为:“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由此说,痰即可由脾湿停聚而成,亦可由体内停滞之水湿停积而成。由水湿聚集而成之痰浊,与湿邪已难以截然分开,故可并而称作“痰湿”。
俗话说:“痰湿生怪病”、“怪病从痰治”,而痰饮,几乎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只不过症状有轻有重。
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指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
比如,很多人在感冒的时候,偶尔会有咳痰的发生,经常吸烟的人,更是需要时不时地咳痰、吐痰等等,那这是痰在肺!但如果疏于调理,再进一步,痰便会侵入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关节深处,进而引起呕吐、眩晕、心悸、肢体疼痛以及有形的病理产物,像是脂肪瘤、甲状腺结节,甚至于肿瘤等等。
在祛痰湿的众多中药方剂中,有一首地位极高的方子,就是著名的千古方剂——“二陈汤”。
二陈汤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炙甘草七味药组成,是治痰湿的主方,是治一切痰症的通治方,也是治痰的基础方,临床施用常在本方基础上加减变化,广泛治疗各种痰证。
此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痰湿内阻、脾胃不和所致的湿痰证,以痰多色白,恶心,胸膈痞闷,肢体困重,舌苔白滑,脉滑等为主要症状,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高血脂、痛风等属湿痰者。
#痰湿#
分享:孙郎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