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红楼梦林如海当时面临三重致命危机送林黛
TUhjnbcbe - 2023/8/19 21:37:00

很多《红楼梦》的读者总要忍不住责怪林如海,说他是个不靠谱的父亲。他把年幼的黛玉送进了贾府这个虎狼窝,让她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早早的就凄然离世了。

其实,这都是因为不了解林如海的工作压力造成的严重误会!按书中描写,林如海爱女如命,给黛玉请的启蒙家教就是进士出身、当过知府的贾雨村。若非实在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他怎么会舍得骨肉分离呢?

林如海在贾敏过世后,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让黛玉去贾府,他挽留住贾雨村,就是想让黛玉在他身边守孝读书。可林如海作为两淮盐*,不但工作压力大,而且风险极高,因为书中交代的大环境因素,林如海很快就面临重重危机,眼看就要自身难保,面临革职获罪的风险。

所以,林如海才不准备续弦,并且改变主意,把爱女林黛玉委托贾雨村护送到京城荣国府。一方面由贾母抚养教导,另一方面一旦林如海遇到危险,只有荣国府的势力能保护黛玉周全。

幸运的是林如海送走黛玉之后,他想法设法度过了难关。可这也只是暂时安全。只要他还在盐*职位,这样的难关只会一年更比一年难,林如海一连干了五六年,是活活累倒在盐*课岗位上的。

下面将结合《红楼梦》的大环境和林如海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来分析林如海面临的三重致命危机,一步走错,都足以革职获罪。

危机一:来自皇帝和内务府,就是要钱,要钱,要钱!

《红楼梦》第二回,林黛玉出场,作者介绍她父亲林如海非常详尽,他不仅是四代勋贵列侯之后贵公子,探花郎,还是盐课*、巡盐御史。

因闻得今岁盐*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盐*,全称“巡视盐*监督御史”,是钦差,代表天子巡察盐务,身份高,也不属于地方官,是从三品的盐运使的上司,清朝无定品,多由而三品大员兼任。盐课就是盐税,元、明、清对盐户和盐商所征收的税就都统称为盐课。具体是指盐田的地税、烧盐工的丁税、盐商领取盐引缴纳的引课等等。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只要吃饭就要吃盐。在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食盐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经济资源。

从唐代起盐税收入就上升到了与田赋并重的地位,《扬州府志·盐法》载:“唐宋以后,盐利之巨,竟居天下赋税之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盐区,但是产盐量大,经济又繁荣的两淮盐区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素有“淮盐甲天下”之称。

明清时期是两淮盐业的鼎盛时代,乾隆年间两淮盐课输入四五百万两,占全国盐税的一半以上,甚至有时能独占全国税收的一半。

搞清楚这些就会发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的工作有多重要了:他肩负着朝廷税收的半壁江山。

这么重要的岗位,林如海怎么可能只是区区七品官?!巡盐御史是正七品,那是明朝的事情,但也有“出则巡视方乐,入则弹压百僚”的重大权力。

《红楼梦》中的巡盐御史明显就是清朝的,因为只清朝才有内务府和皇商。清朝的巡盐御史无定品,有时由总督、巡抚等官员兼任,但大部分时期都由内务府官员把持。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两淮盐务是国家的钱袋子,那么清朝的皇室的小金库内务府肯定要把持这个重要的岗位。所以清朝的巡盐御史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他们担任这个职位,就是想法设法为皇帝敛财的。

林如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每年发售盐引,收缴各种名目繁多的盐课税,把发售盐引的钱和盐税一起按数上交给内务府。

根据《清实录》等古代文献记载,清朝在顺治时全国盐课收入万两左右/年,康熙时为~万两/年,雍正时期为~万两/年,乾隆、嘉庆时期翻倍增长。其中仅两淮盐*在乾隆时期就高达多万两。

这就是林黛玉她老爸的实力!难怪清朝仅给巡盐御史每年的养廉银子就是一万两。因为人家林如海的手里掌握着整个王朝接近半的经济命脉呀!

怪不得林如海没空多生几个儿子呢,这么大的工作压力,就算姬妾再多,也没空生儿子呀!

作为巡盐御史兼两淮盐*,林如海如果每年不能如数上缴盐税,那么就要面临革职获罪的命运。如果国泰民安,市场繁荣,盐商生意好赚的多,老百姓购买力也强,自然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指标。

但如果年景不好呢?盐*就要倒霉了!《红楼梦》中除了贾府歌舞升平,外面的大环境其实早就民不聊生,我在红楼梦:脂粉香浓背后是三场残酷的战争,关系主角们的命运结局一文中分析过,书中至少有三场战乱,吃草根树皮的荒年都有。

《红楼梦》开篇头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毁后,来到田庄生活:“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社会动荡,物价虚高,商人生意难做,百姓穷的连盐也吃不起,哪里能收缴巨额盐税呢?官兵剿匪是要钱的,剿匪成功后犒赏官*也是要钱的,这些钱都问谁要?皇帝的提款机林如海都要愁死了好吗!他还不知道找谁要钱呢!

如果只是缴纳盐税也就罢了,可以去盘盐商嘛!盘剥盐商本来就是盐*的特长职能,像清朝的首富皇商范家那种大盐商,油水十足,多盘上几家就能应付了。

但是皇帝除了要盐课税,还问林如海索要其他款项的大宗银钱:比如年节的贡品、充盈内务府帑银的捐纳、卖贡品和人参的钱、其他临时性报效等等。

年节的贡品很好理解,就是逢年过节给皇帝送礼。

皇帝的钱袋子是内务府,下面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经常置办一些奇珍异宝,赶着过年、皇帝生日、太后生日、皇帝生嫡长子、皇帝出巡等机会报效孝敬,讨好皇室。

作为皇帝捞钱淘宝的特派员,巡盐御史、盐课*林如海能看着别人上贡,自己干瞪眼吗?肯定是不能,作为皇帝的心腹能臣!他必须得办的比别人更漂亮才行啊,要不然皇帝会认为他把巨额的盐*收入都私吞了。

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两淮盐*、海关监督等官员每年给皇帝办理玉贡等贡品,都是定例。就是不想办也不行,皇帝就是这么要求的,肥差不是白当的。

那么每年盐*给皇帝办贡品要多少钱呢?嘉庆六年,命令两淮盐*把玉贡银子折现,每年是50万两。

充盈内务府帑银的捐纳,这个“帑银”就是《红楼梦》中提到的像薛蟠那样的皇商,从内务府领取,拿去行商盈利的那个“帑银”。本钱就是盐*和海关等利润大的部门报效捐纳给内务府的,也不一定是自愿的,而是皇帝要求,必须要捐,连捐多少,连续捐几年都规定好了。

比如乾隆十三年,因为皇帝看到了康熙南巡时两淮盐*的奢侈花费,就认为盐*有得是钱,不能放着长毛啊!

因此专门下圣旨要求盐*每年上交五万两给内务府,连捐五年。这个钱就当作本钱,由内务府借给盐商、皇商当本钱。

盐*还要负责帮内务府售卖贡品和人参。因为外国和各地官员上贡的东西太多了,内务府放不开了,皇帝需要钱,所以就安排盐*和海关这些官员,去联系盐商、皇商们给变现。

这可不是挥泪大甩卖,降价大促销,皇帝卖货价格定的老高了,不管你卖不卖的出去,反正安排给你的任务,到期必须上缴银子,要不然就惨了。

最离谱的是,清朝后期,因为社会经济凋敝,天灾人祸,人参产量变低,皇帝根本没有人参拿出来卖了,还要盐*自动补贴卖人参的钱。

《红楼梦》中,借皇商之女薛宝钗详细描述了人参造假的事情,商人这么干无非是为了牟利,这些人参的来路只能是内务府,而宫里王太医都表示现在买不到好人参了。这就说明人参减产的事情,在书中的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林如海有没有摊上也不好说。

另外,皇帝,乃至整个皇室,内务府都认为两淮盐*是油水很足的,是必须随时都能拿出钱来的!不管是打仗,还是剿匪,或者给太后过八十寿诞,都要盐*出钱给朝廷买单。啥?盐*没钱!你不会去盘盐商吗?盘不来,就是你没本事。

总而言之一句话:林如海作为两淮盐*,他就必须时刻准备着给皇帝付钱。如果不能满足皇室和内务府的需求,就该下岗掉脑袋了。

当然了,盐*也不是金银制造机器,用《红楼梦》中赵嬷嬷的话说基本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皇帝默许盐*,可以在发售盐引或者征税的时候做小动作。就是找机会多问盐商要钱呗,缴纳盐税之后,剩下的钱就放在盐*衙门里,准备随时给皇帝服务。

危机二:来自盐商的压力,就是没钱,没钱,没钱!

皇帝没钱就让内务府找盐*要,盐*没钱就问盐商要。可如果盐商也没钱,那就糟糕了!

《红楼梦》中细节表现出来的社会环境是天灾人祸、动荡不安的,对应的经济情况是逐渐凋敝的,连年旱涝不定,资源紧俏,物价虚高:柳嫂子说几十个钱买一个鸡蛋,吃草根子的时候还有呢;香料铺掌柜卜世人吃饭要半斤米半斤面的买;贾府的老太太吃的胭脂米也差点供应不足;秦可卿的棺材板拿钱都买不到好货;大观园置办帘栊帐幔竟然要两万两银子……

这说明书中各阶层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老百姓穷苦困顿,像花袭人的娘家一样吃不上饭卖儿卖女的多的是,龄官等十二个小戏子都是这样被家里人卖掉的。

清朝两淮的大盐商肯定是很有钱的,什么拿着人参喂鸡,让鸡蛋更有营养之类的事情都是他们发明的。可是年景不好,老百姓没钱,社会资源缩减,商人就算抬高物价,也比不上太平年景的收益利润。

因为这些大商人也都家大业大,他们在某个行业赚的钱,也需要在其他行业开支。尤其是那些大盐商,不但要缴纳巨额盐税,还要受盐*的盘剥,出钱给盐商去报效和办贡品,他们自己每年也要单独拿出大宗的银子来报效朝廷和送贡品,跟皇室买个好。

郁闷的是,他们不报效可能保不住自家盐商世袭的地位,但报效了会被皇帝记住,点名表扬,然后让他每年都这样报效,送钱送奇珍异宝。

比如雍正五年,淮商*光德捐银24万两给内务府公用,此后就变成了他每年都要常贡六万五千两,办理玉器银四万两给内务府。

更要命的是,这些大盐商基本都隶属内务府,需要借内府的帑银经营,需要每年缴回本钱、全部利润,以及利息。因为平时借官府和皇家的特权做买卖,自称“皇商”,副作用就是生意也要受官府监督,每年少给内务府一分钱都不行。

当盐商赚不到足够的钱,却要应付来自盐*、内务府、皇帝的高额支出时,大户还可以勉强支撑。中等的差不离就要破产了,破产了盐税和借的帑银本息都还不上咋办?

反正朝廷是不会吃亏的,一个盐商破产了,他欠的钱就平摊给其他盐商赔偿。这一点就很像《红楼梦》中王熙凤当家,协理宁国府的时候,一群人负责一个事儿,要是出了错,就众人一起平摊描赔。

这就更加导致了恶性循环,林如海作为盐*,每天一睁眼就欠皇帝好几百万两银子。就算不是饥荒灾年,他也必须靠搜刮盐商才能完成任务,到了灾年的时候,盐商的油水也缩减了,林如海的工作就会陷入无解的困境。

因为封建社会,在饥荒灾年,朝廷需要赈灾、剿匪,花费开支更加巨大,皇帝给盐*的财*任务可能比平时还要高。

危机三:来自民间的压力,私盐泛滥,盗匪猖獗,危险,危险,危险!

《红楼梦》头一回写甄士隐在田庄遭遇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官兵剿捕,第二回就写林如海出任扬州盐*,虽然林黛玉比香菱小几岁,但其实差不多是同时期发生的事情,而且都发生在同一个地区。

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他的工作主要是指管理监督、巡视稽查盐区内盐务,主要包括官盐发卖、盐引批验发售、盐课征收、盐价调剂、私盐查禁等事务。

《嘉靖盐法志》中记载:“御史巡历去处,有善即举,见恶即拿”、“查盘清理,纠治兴革,文武官吏,悉听其条制”“巡盐御史自鹾法、水利外,凡吏弊官邪,上风民隐,举得以诹度之。”

还包括调剂盐价,监察地方官员,监管水利河道,考察*教民情,甚至还可以监查文武乡会试、举荐贤能等。

甄士隐所遭遇的盗匪,其实很可能就是一些私盐贩子,古代私盐泛滥,盗匪猖獗,进行私盐买卖基本都是一些土匪和水匪,稽查私盐就是巡盐御史盐*的责任。

自古以来朝廷打击私盐的力度就很大,因为盐业暴利,私盐会直接影响盐*税收,也容易引发利益争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因为贩卖私盐是违法的事情,所以很多私盐贩子都有人马武装,贩盐的利润也会让他们的队伍迅速扩大。

还记得《水浒传》中的混江龙李俊吗?那就是雄踞一方的水匪盐枭,专门做私盐的勾当,也勾结地方豪强势利,还打家劫舍,后来就入伙了梁山。唐朝的起义*首领*巢、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也都曾贩私盐。

很明显,《红楼梦》中的皇帝新登基不久,他不仅要征选嫔妃,更要平定动荡,坐稳江山,除了派官兵剿匪,还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能臣林如海下两淮来捞钱。

林如海应该是早年跟随父亲在京城权贵圈子长大的,很可能类似《康熙王朝》中康熙和魏东亭的那种关系。

林如海来到扬州一看,这工作属实是不好做,又“屋漏偏逢连夜雨”,接连又丧子丧妻,只剩下一个体弱多病的小女儿林黛玉。

林如海能怎么办呢?原本想着留下贾雨村教黛玉读书,自己也给孤老父亲带着闺女长大。

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

可是眼看到了秋天,又该交盐税了,该给皇帝办贡品,交报效银子了,还有人参和贡品的变卖银子也要交,皇室宗亲皇子子王孙、内务府官员也都来跟盐*要钱准备过年了……

林如海不仅要去盐商们磨牙扯皮、斗智斗勇的盘银子,好完成朝廷盐税等银钱指标,还要和当地官府文物官员对接私盐盗匪的缉捕工作。这些任务都完成不好,过年怎么跟皇帝汇报工作呢?

就算挨过了今年,那明年呢?后年呢?谁知道皇帝还要让他干几年盐*工作呢?干好了就继续干,因为不确定别人也有这个能力,干不好就革职查办。他要是革职获罪,他的小女儿黛玉谁来照顾?

林如海愁的头皮发麻,眼看各项工作危机重重,风险极高。正好贾母派来给贾敏奔丧,顺便接黛玉回去的人员船只都还在。

贾母已经失去了宝贝女儿贾敏,不能再失去林如海这个家族人脉,贾府的子孙不争气,就是这个女婿在朝廷里有出息了。贾母必然是给林如海也开出了条件,比如善待黛玉,甚至提出以后黛玉和宝玉的婚事等。

只有这样,贾府和林如海才能继续维持互相扶持的姻亲关系,林如海见贾府这么诚恳,干脆就狠心直接把黛玉托付给贾母教养了。

贾母是名门贵夫人,有她教养黛玉,以后不愁婚嫁。就算自己完不成工作任务,被皇帝收拾了,他能力所及之内,也唯有荣国府的庇护可以保护黛玉周全。

林如海迫不得已,让贾雨村护送黛玉去贾府,并且对黛玉说:“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工作压力太大,焦头烂额,已经顾不上照顾内宅的林黛玉了。至于续弦生儿子更是没谱的事儿,没时间挑个满意的继妻,倘若找个王夫人那样的,白白把黛玉耽误了,他自己也更加不顺心。

林如海这次送黛玉走,应该已经带有托孤的意味,黛玉这一次可能也带了不少财产,包括贾敏的嫁妆可能都带回贾府了。所以特别拜托贾雨村这个有官府背景的人护送,又安排只带了王嬷嬷和雪雁两个仆人低调行事,就是怕张扬了引来盗匪就要命了。

林如海为了让贾雨村尽心尽力,还给他出钱出力找关系,谋取复职,让他攀上了贾府的人脉。

黛玉进贾府之后,林如海大概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度过了那一年的难关。但是后面几年,都不见林如海调回京城,甚至不见他回京城述职,更别提来看望黛玉,直到病重才写信让黛玉回去交代后事。

可想而知林如海这四五年间都不好过,为了完成皇帝交代的目标殚精竭虑,耗尽心血。虽然干的不是很差,但也不见的有多好。反正皇帝属于能理解却不能接受得样子,就让他一直在那里煎熬,直到捐馆扬州城。

所以说,只要了解到林如海的工作有多难,就很容易理解他为啥要送黛玉进贾府了。他的确已经力所能及给黛玉做了最长远的打算。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清实录》、《嘉靖盐法志》、《扬州府志·盐法》、《清代内务府》,祁美琴著

南山橘暖/文

全网统一ID:南山橘暖读书时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南山橘暖/文

全网统一ID:南山橘暖读书时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楼梦林如海当时面临三重致命危机送林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