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读者问:新会陈皮不就是一片橘子皮吗?凭什么成百上千元一斤?还越过期的越贵呢?
老李一般会这么回复:咱们换个思路来想,毛台洒不就是杂粮米洒吗?凭什么限购多年还得靠抢呢?也有读者朋友说,新会陈皮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啊,凭什么价格起来这么厉害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当然没错,但只看“本质”而忽略“现象”,就很容易变成无知。
当前新会陈皮的金贵,仅凭一个橘子皮的本质,的确是完全没有价值可言,但经过陈化后具备道地特性的“过期的橘子皮”,又确实有它独特的一面(如果你真的品尝过一口正宗新会皮的话)。
在老李看来,新会陈皮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着价格高低,所以在本质上看,新会皮价格高或低,跟新会陈皮的出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某位商家仓库的陈皮
新会陈皮,的确就是一片“橘子皮”
传统定义上的“陈皮”,是指芸香科类(柑橘类)植物果实的表皮,经过生晒、炮制、陈化等制作手段而来的农副产品。在文化和历史上看,我国陈皮的应用历史已经有多年,最早的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陈皮记载,具体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而从广义上看说,“陈皮”是可以通过多种柑橘类果实的表皮制作而成的,作为农副产品,陈皮必定是有其道地特性,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柑橘产区更是数不胜数。
目前可以制作成“陈皮”柑橘皮,广泛分布在我国多个省份,除了新会区原产的茶枝柑以外,还有福建橘、温州蜜柑、川红橘、大红袍柑、椪柑等等柑橘,其表皮都可以对应制作成当地的特色陈皮。
所以,抛开“新会”这个地理标签,新会陈皮作为一片“橘子皮”,是有很多替代品的。
几乎大部分的柑橘皮,都可以制作为“陈皮”
新会陈皮,又不仅仅是一片“橘子皮”
目前很多人喜欢把“陈皮”和“新会陈皮”画上等号,甚至有商贩为了做生意,直接把新会皮以外的陈皮贬得一无是处,营造了“买陈皮只买新会皮”的氛围。
在老李看来,陈皮是一个大类,各地的陈皮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不能说新会陈皮是“唯我独尊”的存在,所以不存在“陈皮只看新会皮”的说法。
但新会陈皮的“金贵”,一开始是从传统中yi要文化中体验开来的,例如明清时期随着中YI要发展到强调“陈皮产区”的变化。
四库全书关于新会陈皮的记录
如明朝《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橘,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道地广东......”;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皮......其味苦辛.......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它要贵新,唯此贵陈”。
清代《本经逢源》中记载:“橘皮苦、辛、温、无*。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清代《本草从新》中记载:橘皮,广产为胜,皮厚不脆,有猪棕纹,陈久者良,故又名陈皮。”
清代著名yi学家、“温并学派代表”叶天士(江苏吴县人)的“二陈汤”中,“陈皮“后面特别写明“新会皮”,如非新会所产的”陈皮“则其要效远逊,且乏香味而痹口(即非新会陈皮的,就没有香味,有苦辣味)。所以,新会陈皮相比于其他产地之”陈皮“价格较高,且皮比肉贵。
叶天士的药方
新会陈皮凭什么比其他橘子皮贵?
正如叶天士记录的,新会陈皮的“道地”的传统上,其的确有独特的一面,如新会陈皮的“香味”吧,其主要是表皮油胞转化后的结果,其独特的香味不同于普通的橘子皮,很多资深茶客也对新会陈皮的各阶段陈皮赋予了不同的味道定义,例如青皮阶段的柠檬清新香,二红阶段薄荷香,大红阶段的甜果香,再到老皮的醇香,新皮的蜜香等等,都是新会陈皮在陈化中各种化学成分变化而来的结果。
造成新会陈皮特别“味道”的原因,也跟新会地区的水土条件有关。
在过去,新会大部分耕地都是处在西江和潭江交汇的冲积平原地貌。每年的汛期,西江就会将远至云贵高原的土壤元素随洪水带到新会银洲湖与潭江水交汇,形成独特的灌溉用水。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4月汛期前,西江、潭江径流减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含盐量达3~9‰,因此水土成分中渗透了海水的元素。
传统新会柑橘产区分布在新会会城镇的“环城”地带,即三江(西江、潭江、银洲湖出海口)冲积平原
来自大江大河的水源特殊性,让大量特殊的微量元素混进了新会的耕地,让新会柑的果皮富含大量挥发油和苷类物质,从而使新会柑皮在后期的陈化中能够转化为具备特殊香味的陈皮。
而新会陈皮的逐渐金贵,也在从年开始的。这一波行情一方面是中要材料的市场行情带动,另一方面也是大环境下有资金推动。同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