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老茶客陈皮三大法宝,橘红理肺气,橘白
TUhjnbcbe - 2023/6/25 20:32:00

新会陈皮(橘皮)从生理结构看,由三部分组成:

1.橘红(指陈皮的外果皮,即有颜色的外层,油细包丰富,陈皮橘红非中药化橘红)

2.橘白(指陈皮的中果皮,即朝内的白色层,广东人口头称“白囊”)

3.橘络(指中果皮和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附着在橘白上的筋络)

图1出处:《法布尔植物记:手绘珍藏版》

组成陈皮的三个部分在功效上分别有不同的长处。(由于南方多地均出产橘皮,不同地方的中药材标准会略有不同)

橘红

性味与陈皮同,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气芳香。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宋代《橘录》写道:“橘皮最有益于药,去尽脉则为橘红。”

元代《汤液本草》又说:“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

宋元时期,很多医药巨作,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入药时都要求去白,当时的方子会详尽地写明“留白”或“去白”,到后期,就索性把去白的陈皮成为“橘红”。

而现代,“橘红”这一名称,更多人会联想到另一种著名的广东药材,化橘红。

但其实陈皮和化橘红的种类完全不同。化橘红虽名字有“橘”,实际却是“柚子”。

很多古方中提到的橘红,是用去白的陈皮,而不是用化橘红,例如比较著名的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比较多医家认为用的是陈皮,但现今也有很多人误认为是化橘红。

包括广东中药材标准中的橘红词条,内容却是化橘红,没有单独的化橘红词条,两个知名广药名称的混乱,也造成不少人理解的错误。

橘白

味微甘,苦辛,性缓,温,无*。长于健脾、消食、行气、和胃、化浊腻。

谈到橘白,没法脱离橘红,因为橘白可谓是陈皮取橘红后剩下的“衍生品”。

宋代《圣济总录》认为: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者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者则去白。”

元代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说:“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

明代《药性歌括四百味》:“陈皮辛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可见,清代之前有留白、去白的炮制方法,但并没有单独运用橘白,而到了清代后期,开始发展“取白”“用白”的用药方法,之前被“遗弃”的橘白,也开始单独入药了。

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本草新编》中提到:夫陈皮之妙,全在用白,用白则宽中消,若去白而用红,与青皮何异哉,此世所以。

清代的不少古方还指明要求用广橘白,如清代《饲鹤亭集方》的调经止带丸、《重订通俗伤寒论》的参燕异功煎、新加酒沥汤等。

近代《本草便读》写道:"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橘络

橘络橘络又名橘丝、橘筋,性平,味苦、甘,气香。可通经络,活血利气。用于湿滞,咳嗽积痰,口渴,咯血,脉管作胀。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现代营养学研究认为,橘络中含有一种叫芦丁的物质。芦丁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弹性和致密性,特别是有血管硬化倾向的老年人,食橘络更是有益无害。

橘络有凤尾橘络、金丝橘络和铲络。以筋络多、蒂及橘白少、色*白者为佳,传统以凤尾橘络品质最佳,但很少见。

可见三部分均有药理作用,各有侧重。橘皮取某一部分单独使用,是古代用药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选择。

橘红更善于理肺气,能化痰止咳;

橘白更善于补脾胃,能消食行气;

橘络更善于通经络,三者各有所长。

有些老人会说陈皮白色这层“湿”、“热”,所以要刮掉橘白再吃,俗称“刮囊”。

其实橘红橘白同属温性,橘白、橘络药性更平缓,应该是没有必要刮掉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茶客陈皮三大法宝,橘红理肺气,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