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秋到,暑气未消,要做好五防,为健康 [复制链接]

1#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今日,迎来了“立秋”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

立秋,有“贴秋膘”、“咬秋”、“啃秋”、“吃秋桃”、“称水”等习俗。

立秋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然而,今年立秋后还有一伏。

此时,暑气未消,盛夏余热仍在,秋阳肆虐,仍要警惕高温酷暑。

立秋时节,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养护好身体,可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立秋到处暑,16天的过渡期,是夏秋交接很重要的时期。

此时,顺应时节的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可助力身体健康。

顺应天时,养护好身体,可以给健康打下基础,减少秋冬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立秋后,一定要格外重视身体健康,做好身体的养护工作。

立秋到,暑气未消,要做好“五防”,为健康过秋冬,打下好基础

一防暑湿

立秋后,白天比夏天更加燥热,人会感觉到闷热。

此时,暑湿依然较重,需要注意防范,以免入侵体内。

一旦体内湿邪过重,不但影响秋季进补,也会诱发多种疾病。

所以,立秋后,依然要做好防暑祛湿的工作,建议吃点清补祛湿的食物。

对策:食粥健脾

脾,负责运化体内水湿。

想要防湿祛湿,要注意健脾。

粥与肠胃相得,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

所以,在立秋后,多吃点健脾开胃的粥,对健康,十分有益。

用薏仁、芡实、红小豆,一起煮粥吃,可健脾祛湿,保护身体健康。

红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薏苡仁,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

芡实,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一起煮粥吃,是不错的选择。

二防肝火

立秋后,还有一伏,“秋老虎”肆虐。

此时,稍加不注意,就会导致人体肝火旺。

很多人晨起口干苦,脾气暴躁,目赤红肿,睡不好觉,都是肝火所致。

因此,在立秋后,要格外注意防肝火,给肝脏降降火,减少身体不适之症。

对策:喝点植物茶水

肝火旺,用一些清热利湿、疏肝泄胆的草药,泡水代茶饮,可快速降肝火。

蒲公英,清肝热,对口干苦、咽喉疼痛有帮助。

菊花,清热解毒、下火的好帮手,也是不错的选择。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热散邪,用来泡水,也十分有益。

三防秋燥

秋季,燥邪当令。

立秋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燥邪之气易损害健康。

燥乃六淫之邪,易耗津液,最伤肺肺部,容易诱发肺部疾病。

皮肤、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就是典型的“秋燥症”,立秋后,一定要格外注意防燥。

对策:多喝点汤水

立秋后,多喝点汤水,可滋阴润肺,对于对抗秋燥,十分有益。

可以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莲子、雪梨、莲藕等煲汤。

银耳,滋阴润肺,立秋后,吃点银耳,可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等。

莲子,清热降火,搭配银耳一起煮汤,滋阴润燥,效果尤佳。

立秋后,莲藕也是不错的选择,清热、润燥、养肺,是除秋燥的佳品。

雪梨,肥嫩多汁,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对抗秋燥,十分有益。

四防中风

立秋后,天气由热转凉,早晚温差大,是中风的一个高发时节。

气温的变化,导致人体毛细血管收缩,大脑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诱发中风。

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发生中风,因此,立秋后要防中风,注意监控血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切莫忽视。

对策:喝好三杯水

立秋后,防中风,首先要注意补水。

主动喝水,补充体液,可减少血液粘稠度,进而降低血栓的形成几率。

每天喝水,要注意喝好三杯关键水,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第1杯:晨起一杯温开水,不论是否口渴,都要喝,35-40℃为宜。

第2杯:两餐间,一杯代茶饮,补充水分,还可疏通血管。

第3杯:晚睡前,一杯温水,20ml左右,注意不要喝太多,以免影响睡眠。

五防腹泻

每年的立秋后,都是腹泻的一个高发时节。

一方面,气温依然炎热,致病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大大增加了食品在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污染机会,造成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贪凉,喝冷饮,吃冷食等,也会导致腹泻的发生。

所以,在立秋后,一定要注意防腹泻,养护好胃肠。

对策:做好“三方面”

其一,避免“病从口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饮食上,一定要注意,谨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其二,做好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方面,要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也要洗手。

另外,家庭冲马桶时,要记着盖上马桶盖,以防止细菌溅出。

其三,饮食要注意

蔬菜瓜果要洗净,食物制作和储存,要生熟分开。

在食用各种酱制品,或熟肉制品前,重新加热并热透。

尽量不吃剩饭剩菜,若要保存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将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馊饭菜坚决不能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