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党建治学李君如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www.ykhongye.com/m/

李君如: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党建治学

★★★★★

纪念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程中获得的这一历史性的胜利,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走向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一、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赢得了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标志。中华民族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是从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那场战争,不仅使中国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且标志着中国因国运衰弱,落后挨打,从此一步一步沦为被世界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一是救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多年的奋斗和牺牲,到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了起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步,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进程中,我们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也即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阶段。转折点,则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复兴”这个词,尽管在中国自古就有,但是近代以来这个词的风行,是因为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被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实现了人的解放,使得欧洲从中世纪走了出来。因此,我们对“复兴”这个词起先也主要是在由文化进步而带来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使用的。比如,毛泽东在年9月16日发表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的“文化复兴”问题。他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我们将“文化复兴”上升到“文明复兴”。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指出:“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同时,还指出“:自从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所讲的包括两个文明的“文明复兴”,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党的十五大强调:“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而这里讲的“民族复兴”,不仅包括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还包括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等历史任务。自此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神圣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任务。一是民族觉醒,决不做亡国奴,改变中国人被人看不起的历史;二是民族独立,决不任凭列强宰割奴役,变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国家;三是人民解放,改变人民大众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四是民族强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五是祖国完全统一,领土完整,国防巩固;六是国际地位提升,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促进全球治理作出中国的积极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标志和转折点,就是基于抗日战争对于我们实现上述历史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第一,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任凭列强宰割奴役、濒临亡国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是年鸦片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终结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武装入侵和殖民占领,在中华民族的救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第二,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抗日战争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联合抗战,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第三,最重要的是抗日战争振奋了民族精神。中国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为耀目的精神风貌。第四,抗日战争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英译本)和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的介绍、宋美龄的美国国会演讲,改变了欧美对中国人的固有看法。中国成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联合国的创始国。上述四大突出贡献,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标志和历史转折点。二、从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的国际地位来看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民族复兴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毛泽东曾经说过:“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民族尊严。为了更好地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标志和历史转折点,本文对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同境遇和不同地位,进行客观的历史比较。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彪炳史册;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入了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因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是战胜国。但中国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机进攻德国在华的胶州湾租借地及胶济路。中国的北洋政府起初宣布“决意严守中立”,后又因胶州湾问题涉及中国利益将这一区域划为战区,既想收回胶济湾租借地,对日本的军事行动表示异议,又要求山东驻军对日军的行动不予抵抗。而日本则得寸进尺,向袁世凯提出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激起国民强烈不满。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起先也是忍辱退让,但是中国军民决不当亡国奴,中国开始了悲壮的局部抗战历史。年华北事变后,全国各界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战的形势已经成熟。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也在7月17日庐山讲话中表态:“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全国抗战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余万人,战线长达多公里,战区面积约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多,形成了全民族团结御侮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的抗战,不仅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而且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力量,制约了他们的“北进”和“南进”战略,粉碎了他们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和西伯利亚的大战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领海;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想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都没有成功。中国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都是战胜国,但是国际地位却完全不一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遭到的冷遇反映了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当时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在向政府报告的电文中说:“我国全权到时,接待应酬之淡漠,列强领袖在会访问接洽之艰难,各界人物对华议论观察之轻慢,种种情况,江河日下。”特别是在中国代表团提出战败国德国应将所租青岛及胶济铁路及附属权力,完全直接归还战胜国中国时,千方百计想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日本坚决反对中国代表团的要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因与日本在战时订有秘密协议,也支持日本;美国代表团开始时对中国表示了一定的支持,最后也倒向了日本。中国代表团一让再让,想提出尽量维持中国权益的方案,都遭到否决。而在这个时候,北洋政府却不顾中国的利益,作出了同意签约的决定。这一丧权辱国的决定传开来后,引起了人民群众极大的不满,由北京学生带头,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低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中国坚持抗战,坚持和世界人民一起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积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上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大不一样。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抓住美英两国政府有求于中国的机会,经过谈判废除了年以来中国和他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年10月9日,美英政府根据事先约定,同时通知中国驻两国使节,准备立即和中国政府就废约问题进行谈判;10月10日,即在中华民国国庆节,美英两国政府发表声明,公开了这一决定。经过反复谈判,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与美国国务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国政府外交部部长与英国驻华大使在重庆签署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月12日,中国政府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发表《告全国军民书》,宣告“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页”。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废除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并不意味着中美中英之间已经能够平等相处,但是这件事的意义很大,曾经和中国政府订立过不平等条约的比利时、卢森堡、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等国跟着先后放弃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有关特权。中共中央也在1月25日作出《关于庆祝中美中英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强调由于我们坚持抗战,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使中英美间不平等条约得到废除”。2月4日,《解放日报》为此发表《中国共产党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社论,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及其重要贡献,指出新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成功”。2月5日,延安各界还举行了2万人参加的隆重的废约庆祝大会,朱德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年11月,在中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上,确定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宗旨“在剥夺日本自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特别是明确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我们不仅解放了东三省,而且收复了台湾、澎湖列岛,洗雪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耻辱。第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任何发言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推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年1月1日,发表了由美、英、苏、中领衔,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参与这样的国际文件,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的抗战已为世界瞩目。为了把战时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战后建立新的世界安全机制结合起来,年10月27日,中国又和美、英、苏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莫斯科宣言》)。这个宣言还提出,为了保证战后有次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和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这些爱好和平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持国防和平与安全”。这两个文件的签署,不仅使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后来经过开罗会议、美国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到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为创建联合国做了大量的工作。6月25日晚,制宪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章程》和《国际法院规约》,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根据会议决定,《联合国宪章》有中、英、俄、法、西班牙文5种文本。参加会议的50个国家的53名全权代表都要签字,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签字后,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和其他代表也一一签字。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并被规定是永久性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确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三、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贡献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走向复兴之路,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上文对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比较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带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但是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觉醒。这个觉醒,就是在巴黎和会失败的国家耻辱中,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爆发了五四运动。在这场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爱国正义斗争中,中国年轻的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这一先进的阶级相结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有了政治核心;中国为民族复兴而兴起的民族民主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成熟,和抗日战争紧密相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成熟,也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走向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条件。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不负使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流砥柱,是一个成语,其出典是《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说:“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中流砥柱比喻的是坚强的人总是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能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能在危急中舍生取义,能为大家指引航向。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发挥的尚义、领航、支柱作用。尚义。舍生取义为人之大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首先体现在当民族危亡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推动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从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开始,经历了10年土地革命战争,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牺牲在蒋介石国民党的屠刀下。但是,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捐弃前嫌,作出了同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决策。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主动调整政策,以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新口号代替原来的“人民共和国”老口号,并且把“抗日反蒋”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方针,还通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握手。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尚义之大德,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全民族抗战;没有全民族抗战,就很难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领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形成了全国抗战的壮丽局面。这个时候,中国最需要的是能够让中国这艘大船在抗日战争的波涛中破浪前进的领航人。当时,尽管国民党军队许多忠勇将士,奋起抗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但是,一场一场“保卫战”,一次一次丢城失地。因此,在国民党官兵和社会的舆论中,起先到处是“速胜论”,后来又是“亡国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在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了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国民党在年3月底4月初也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这两个文件基调都是指导全国抗战,区别主要在共产党的纲领强调的是动员全国人民参加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国民党的纲领强调的是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而不依靠人民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除了抗战路线上有这样的差异,在抗战的战略和作战方针上也有很大差异。共产党在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要同敌人作持久战,准备好做大量艰苦工作。在会后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深刻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个强大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国民党在全国抗战开始后,也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持久战。国民党把持久消耗作为其最高战略,实行内线固守、分兵把口的作战方针。共产党的持久战有三个要点:一是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是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全民族的全面抗战;二是认为抗日战争是消耗战,同时又是歼灭战,在敌强我弱态势下要把一般战争中起辅助作用的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上来,广泛开展敌后山地游击战,并采取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作战方针,主动灵活有计划地消灭敌人;三是认为抗日战争要有长期持久作战的正确战略,要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赢得中国的最后胜利。特别是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这篇名作,针对当时的“速胜论”和“亡国论”,在对中日战争双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等重大问题。毛泽东的这篇著作一发表就轰动全国,给困惑中的抗战军民指明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方向。因此,看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主要应看谁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支柱。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在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坚持在敌后作战,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呼应,大量歼灭日伪军,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不仅如此,共产党还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逆流中,包括像皖南事变这样严重的反共高潮中,都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与此同时,共产党还在根据地广泛实行民主政治,通过民主选举建立起了“三三制”政权,成为中国民主的先行者和楷模。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领时代风气之先的无畏精神和模范行动,充分显示了自己是激流中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综上所述,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战略思想、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引领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前进方向,以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以自己拥有像毛泽东那样一大批为各族人民熟悉、认同、尊敬的人民领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思想,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走向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新华书店总店官方正版特惠推荐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党建阅读」长安街读书会“年度优秀合作单位”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