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清时期,狮子造型在外销瓷塑中反映出的中 [复制链接]

1#
怎样治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m/

历代以来,我国瓷器一直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华瓷与中国丝绸、茶叶享誉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的瓷器出口大概可以追溯到瓷器产生的同时代,目前已知的瓷器大宗出口是从唐代开始的。早期的中国瓷器东销日本,西销东南亚,中亚,西亚乃至于非洲。

中国瓷器真正划时代的大规模,长时间持续出口是从明代后期开始的。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瓷器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制作周期缩短,分工精细,已经具备根据用户需求并大规模快速生产的能力。“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品种丰富、工艺成熟的明清瓷器热销海外,广受追捧。

16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与海外的贸易不断拓展。远销海外的中国瓷器有着质地坚硬、外表光洁、样式丰富、造型优美等特性,使瓷器不仅成为代替木质、铁制或陶制餐具的最佳选择,更是作为陈设品被摆设在餐桌上,客厅里,供王公贵族夸耀豪华,成为展现个人身份地位和风雅品位的代表。于是瓷器,尤其是瓷塑,逐渐成为欧洲人家中必不可少的用品。

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迷恋和喜爱,在上层社会都以收藏中国瓷器为荣,大量收藏中国瓷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王公贵族还专门设计了“瓷器室”用来陈设精美的瓷器。在西班牙玛丽亚.约瑟法.阿玛莉亚皇后的“波梯西宫”中,就装饰有各式瓷器制作的浮雕、器皿等物品。

其中还包括许多中国人物瓷塑、马猴等动物瓷塑。而在外销瓷的设计中,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上,常见用形象、意境寓意美好的题材进行装饰。而中国的狮子瓷塑正是这种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与载体,受到欧洲社会的喜爱,也极大丰富了欧洲社会的装饰艺术和艺术风格。

陈设瓷

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制瓷技法和水平日益提高,制瓷工艺达到历史高峰,具备了大规模快速生产的能力。同时,瓷器品种的极大丰富,使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远渡重洋,销往欧洲国家和地区。在欧洲本土生产瓷器之前,欧洲市场的陈设瓷包括三类:中国传统瓷器、销往欧洲市场后加装金属装饰、欧洲定制的陈设瓷。

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新航路的开辟使葡萄牙、荷兰等国纷纷来华贸易。此时的欧洲市场对中国文化和瓷器了解并不深。通过早期游记的描述,出于对异国风情的向往以及对东方浪漫主义的臆想,欧洲人直接购买中国传统的日用瓷器,作为陈设瓷器用于室内装饰。

这类瓷器虽然是日用瓷,但其华丽装饰符合西方审美追求。加上贸易之初,在中国便宜且大众的瓷器在欧洲却是珍贵的用具,吸引欧洲上层阶级争相购买。笔者在国外博物馆收集到的许多外销狮子香插,常被命名为“figure”。可见,在中国作为实用器物的狮子香插外销到欧洲市场后,作为立体雕塑用于室内装饰和陈设用品。

伴随着宗教的世俗化,明清时期一些体积小巧、吉祥题材的瓷塑开始在国内市场上广泛兴起,后又在出口瓷器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福建德化窑口的观音、达摩、狮子等白瓷瓷塑在西方广受欢迎,被成为“BlancdeChine”。据统计,在18世纪初,仅德化销往欧洲的瓷塑就不下10万件。这些风趣灵动的小瓷塑,在欧洲市场大量热销,或被当作陈设品,或作为儿童玩具,更为精致的外销瓷塑甚至成为艺术品,被王公贵族们竞相收藏。

另外,一些传统的中国器型也往往按造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被加以改造,如康熙时期的花觚。“觚”是商周时期作为饮酒器和礼器的青铜器。明清时期,随着消费需求和制瓷工艺的进步,觚被应用于瓷器上,其器型与商周时期青铜觚相差无几,但在尺寸和用途完全不同于商周时期,转变为小巧精致的陈设瓷,被用来插花或陈设,“花觚”称谓由此得来。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近贾府一回,曾描写王夫人的居室陈设:“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可见,花觚为明清时期人们喜爱的瓷器造型。花觚的外销也使其成为欧洲市场风靡一时的装饰瓷器。受到国外陈设艺术倾向于使用“套装系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花觚往往和将军罐搭配在一起,形成三件将军罐和两件花觚的组合形式,被安放在欧洲人客厅的壁炉上作为装饰。

除此之外,17至18世纪,中国瓷器也常被当作一种异域审美元素进入欧洲市场。为满足当地人的审美需求,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市场后,在当地被镶嵌金属附件或加以彩绘得以重新改造。清代时德化生产的白瓷狮子雕塑,在底座上被从新描绘了西方人物狩猎场景,根据绘画手法和题材判断,应该是模仿自欧洲版画。

充满异域风情加上易碎的特质使中国瓷器在欧洲属于异常珍贵的物品。为起到保护作用,金属附件往往会被镶嵌在瓷器较为脆弱的位置,这一措施也可以更好迎合当时的社会风尚。西安美都艺术博物馆藏的“清德化窑狮子瓷塑”在底座下沿添加金属镶嵌,将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明清时期最为出名的定制瓷器便是纹章瓷,纹章瓷是外销瓷私人贸易订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于表示个人或团体标志的象征,在18世纪的欧洲,拥有装饰自己家族纹章的中国瓷器代表着荣耀和权威。纹章图案常以动物为主题,处于瓷器装饰面的中心或主体位置。在动物图案的纹章瓷中,狮子被广泛应用,大多是侧面站立姿势,被人们赋予勇气、威严等象征。

无论是纹章上的冠、盾牌或是护兽,都常可见狮子的身影,可见欧洲人对狮子的尊崇和喜爱之情。明清时期,海外各国在中国定制了大量的纹章瓷,其中以英美最多。是典型的代表是纹章瓷盘,常以狮子为主题纹饰,在瓷盘的边饰上用到中式风格的纹样,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日用瓷

欧洲人对拥有瓷器的渴望不仅出于炫耀财富与地位的目的,也有对日常使用的考虑。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食物的储存与生活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华瓷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上层阶级多使用金银材料制作的餐具,下层人民则常用陶器。相比之下,金银器精美便宜,又比陶器耐久实用,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一出现便备受追捧。

瓷器作为餐具的优点随着大量的输入被欧洲人了解和接受,质地坚硬的中国瓷成为了厨房日用器具的代替品。在法国,路易十五就曾掀起一场有关日用品革命的高潮,让中国瓷器代替原先使用的金银器,并将这些金属用具熔化充作国用。这一政策也直接地推动了民间用瓷的盛行。但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生产的瓷器销往欧洲后会被进一步加工改造。

在17世纪前后的欧洲,景德镇、德化等地区生产的花瓶常被加上附件当作牛奶罐使用;有的花瓶被锯掉上半部分并加壶嘴改成茶壶,这些改造成西方式样的中国瓷器成为中西结合的艺术品。如清康熙时期的“五彩描金高脚茶壶”。

因中国日用瓷器的很多造型无法满足欧洲人的饮食习惯的需求,欧洲和中国广东的商人将欧洲日常所用的餐具,如宽边午餐碟、水罐、芥茉罐、汤盆等画在画稿上或制作成木制的模型提供给景德镇的工匠,在景德镇完成素胎后,再运到广州加彩。

《景德镇陶录》就曾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这类瓷器融合了中西文化,有着欧洲器型的特征,但其装饰常带有着中国特色。如清代中期的广彩瓷“中国人物纹双狮耳六边带盖汤盆”。器型虽是仿自欧洲的银器,但为了方便提盖,中国工匠将盖纽和双耳处设计成狮子的造型,别出心裁。雍正晚期至乾隆早期,西方开始在中国定制整套餐具。

这时,中国瓷厂依靠欧洲商人提供的模具制作欧洲器型,并加以彩绘的技术已经成熟,这些欧洲定制的整套餐不仅有西方器型的特征,还结合了中国传统图案和造型,深刻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除餐具外,还有许多定制的日用品,如康熙时期的“五彩花鸟纹蓄水罐”,是典型的出口瓷来样订烧器物,是17至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安装于洗手间或厨房的一个蓄水罐。为便于安装在墙面上,罐的罐背面施白釉为平面,蓄水罐的中间出水处为狮头纹饰,狮子的口部可安装水龙头。同样的还有清乾隆时期的“广彩描金花篮纹双龙耳狮钮盖奖杯形瓶”,这些都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随着大量的中国瓷器接连不断地流入欧洲,对欧洲人的影响日渐深入,并成为欧洲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欧洲各国开始探究中国瓷器制作的秘密,并效仿烧制。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传教士殷弘绪来到中国,自此以后,制瓷技术被欧洲各国掌握,中国瓷器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欧洲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在迈森窑发展初期,仿烧了大量中国瓷,在此时生产的瓷器中,狮纽作为瓷器附件最常出现。如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茶壶与茶盖”,约制造于年,纯白色的壶身上贴塑了生长的花朵和吃坚果的松鼠,每一个装饰物都来自一个单独的模具。壶盖上一只狮纽,但狮子姿态并不是常见的蹲坐式,而是站立式。

同样借鉴中国狮纽造型的还有18世纪下半叶在路德维希堡瓷器厂制作的咖啡杯。杯盖上蹲坐一只狮子,但狮子的形象摆脱了中国造型中凸目圆睁,张嘴吐舌的特点,加上了茂密的鬃毛,前爪扶着一根木棍,似乎是受到中国狮子香插造型的影响。此外,狮子纹饰在欧洲仿制瓷中也常出现,如现藏于博物馆的茶壶和瓷罐。

至18世纪中叶,欧洲很多瓷厂都能制造出瓷器,但在价格与质量上,都不及中国的外销瓷。于是,欧洲各大瓷厂便转向生产名贵的装饰性瓷器,并更加注重瓷器质量而不是用途,以和中国瓷器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区分开。18世纪中叶,欧洲的著名的瓷厂,如迈森、切尔西等,都以生产稀有的装饰瓷器为主,这些瓷器产量有限,专供上层阶级消费。

在这些装饰瓷器中不乏狮子瓷塑的身影,19世纪前期,在迈森生产的铅釉狮子陶塑中可以窥见中国狮子瓷塑对欧洲装饰艺术的影响。这只狮子站在一个长方形的基座上,前爪踩着圆球,张嘴吐舌,展现着中国狮子独有的特点。同时尾巴细长,向背部弯曲,鬃毛繁茂,有着大自然中真实狮子的特征。同样造型的狮子瓷塑还有许多。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瓷器主要出口到亚洲、中东等地区,到达欧洲的瓷器非常稀少,因此中国瓷器在欧洲被当作珍宝;加之马可波罗等人的传记中对瓷器的介绍,将中国瓷器的名声远传海外,使我国外销瓷在欧洲地区享有盛誉,成为明清时期出口的热销产品。

狮子是国际性的动物,欧洲人也喜爱狮子造型的器物。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流行,促成了中西方狮子文化的交流。中国外销瓷上的狮子造型曾被仿制在欧洲的瓷器和金属陈设品上,同时,欧洲艺术中的狮子造型也出现在中国外销瓷上,最常见的就是纹章瓷上的欧洲狮子形象。通过对狮子瓷塑的梳理,可见,狮子瓷塑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交流的重要见证,大量和狮子瓷塑有关的作品中都体现着中西交融的痕迹。

至19世纪早期,欧洲各大瓷厂已能制造出优质的瓷器,欧洲各国政府为振兴本国的制瓷业,防止资金外流,采取了增加进口税收等贸易保护政策,使进口到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无利可图,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停止贩运中国瓷器。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远销海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瓷器是最早的全球性商品之一,外销瓷塑的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世俗文化的兴起和制瓷技术的成熟,使狮子形象从佛教造像中脱离出来,向生活化和装饰化方向发展。工艺精美、形式多样的狮子造型瓷塑,不仅盛行于国内,还风靡于国外。明清时期,狮子瓷塑的大量外销不仅深刻影响着西方制瓷业的发展,对西方的装饰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狮子从一个外来物种到其艺术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从中国狮子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来看,它无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最好见证。早在战国时期,狮子作为有翼神兽的一种,通过商旅贸易传入我国,与中国的艺术主题长期共存;汉代,佛教中的“狮子座”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伴随着佛教的中国化,狮子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演变出丰富的艺术内涵。狮子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借助漆器、玉器、瓷器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大放光彩,成为反映社会精神面貌和时代审美风尚的文化载体。

受封建制度和尚祥风尚的影响,明清时期吉祥纹饰的发展空前繁荣,甚至达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地步。作为瑞兽代表的狮子,因象征着吉祥、繁荣等美好寓意而备受人们喜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及早期全球化贸易体系的逐渐形成,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紧密,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狮子瓷塑造型多样、装饰复杂、品种丰富,成为欧美地区争相购买的艺术品。

其中,尤以景德镇、德化生产的狮子瓷塑最为精美和畅销,其不仅改善着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标准,也对欧洲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表面上看,明清狮子瓷塑在欧洲社会的热销体现着中国动物造型的艺术成就和强盛的国力。实际上,它也是社会思想、风俗礼仪、国家制度的真实反映。

在16世纪前,由于遥远的距离和交通工具的缺乏阻隔了中西方信息的传递,致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因此,欧洲人在欣赏中国的狮子瓷塑时,往往体会不到中国狮子的文化意义,从而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审美标准,并影响了中国狮子造型瓷塑的创作。为满足欧洲人的审美需求,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也常被镶嵌金属附件或加以彩绘等手法进行二次改造。这些被加彩、包铜或镀金再设计的狮子造型瓷塑,成为中西方艺术交流的见证。

18世纪上半叶,中国外销瓷塑以西方市场的需求为要订货原则,欧洲商人将木制的器型模型或画稿提供给中国工匠。为满足欧洲客户对“异国风情”的期待和“东方气质”的追求,在大量西方定制的日用瓷中,常见中国狮子造型瓷塑与西方元素的结合,使中国文化渗透到欧洲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在欧洲定制的陈设瓷中,为欧洲市场所专门制作的动物瓷塑开始流行。在定制的狮子瓷塑中,多见西方人物模仿文殊菩萨或胡人骑狮的造型,并塑造出想象中的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场景,体现着浓厚的中国风情。

可见,欧洲国家既希望突出自身的文化特征,又对中国社会充满着美好的向往,这些西方元素的融入也使中国狮子造型瓷塑增添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欧洲社会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只增不减,直到欧洲各国能够独立生产出瓷器后,还是在效仿中国的瓷器造型和装饰。一部分仿制的中国瓷器,模仿了中国狮纽的造型,并在狮子姿态、表情等造型上进行了创新,使其逐渐融入本土的风情,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造型。

精美的狮子瓷塑,既是我国工艺品中的瑰宝,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通过以上明清时期外销的狮子瓷塑的探索,可以清晰地窥探到狮子瓷塑的文化影响力,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东西方人民审美意趣的流变。明清时期的狮子外销瓷塑也因此成为中西方装饰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影响深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