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曰北尽在山程水驿中语文的困境与探索 [复制链接]

1#

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在母校迎接50周年华诞的喜庆时刻,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汇报我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点滴感受和体会。

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年春天),曾经和几位同学到王晓祥老师家,他向我们每个人赠送了一本刚刚出版的专著《诗美鉴赏学论稿》,并信手在扉页上写下他喜欢的诗句。写给我的是:“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这几天在准备这个汇报的时候,回想起20多年来行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路上,感觉自己总是处于山重水复的状态,山一程,水一程,有很多的困惑。答案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又好像隔着千山万水,遥不可及。王老师写下的诗句“尽在山程水驿中”不时在心头浮现,我感觉这正是我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生动写照。

今天我把汇报的题目定为《尽在山程水驿中——语文的困境与探索》,借此机会,感恩师长,感恩母校。在这里,我首先要向多年来给我以教育、熏陶、提携和关照的母校的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汇报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困境与问题

1.语文教育大讨论。记得刚工作不久,全社会掀起了反思语文教学的热潮,批判之声不绝于耳。这次批判思潮是由年《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的《女儿的作业》《文学教育的悲哀》《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三篇文章引发的。这次大讨论,对语文学科性质、教材编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后习题、语文教参、语文公开课等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审视和反思,有人甚至把语文教育说成是“误尽苍生”。(参考文献: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年11月。2.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汕头大学出版社,年4月。3.王丽红《语文教育大讨论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年硕士研究生论文。)本次讨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科性质。主要是批判狭隘的工具论、尤其是狭隘的政治工具论,高扬人文性,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语言训练也应该主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如果从母语教育与人成长的关系着眼,语言和语文都不应该仅仅看作是“工具”。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指出:“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还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母语教育的质量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更决定着他一生的精神格局。仅从狭隘“工具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语言和语文,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必然会导致母语教育的极大偏向。语文教育应该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促进青少年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应该能让他们更聪明、更幸福。

(2)教材编辑。一是选文不具有时代性和经典型,有些文章还具有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具有“文革”的痕迹。(例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批评梁实秋;吴伯萧的《猎户》,歌颂打豹英雄,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相违背。)二是白话文和古诗文的比例不合适,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古诗文所占的比重偏小。在我国台湾地区,白话文与古诗文的比例,高中三年平均各占35%和65%,我们正好相反。大量肤浅俗滥的现代白话文充斥其中,一线教师既不敢放弃,又食之无味,处境尴尬极了。

(3)阅读教学。表现在一线教师用以透视文章的资源严重不足,并且非常滞后和僵化。在多数情形下上课就是“讲课文”,讲生字生词,讲作者生平,讲时代背景,讲中心思想。对于不同的文体,分析的方法和路径基本固定:记叙文则“六要素”、线索、顺序,议论文则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则特征、顺序、方法,诗歌则押韵、意象、意境,小说则人物、环境、情节,散文则形散神聚、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戏剧则角色、冲突、语言。一线语文教师用以审视和阐释作品的概念就是这些,且几十年不变。一个孩子从六七岁满怀憧憬走进校园,到十八九岁长大成人,在差不多十二年的时间里,他们所上的语文课就是这样一些陈旧概念的颠三倒四的排列组合。语文课怎么能不乏味!语文课怎么能不令人生厌!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