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胜境关不住千古远流传 [复制链接]

1#

在贵(阳)昆(明)国道云贵两省交界处,有一座“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的雄奇界关,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胜境关。公路立于小溪源头上,小溪南北流向,两侧土色各异,东面的贵州省地为黑赭色,西面的云南省山是赤褐色,一溪之隔,以“地”为界,人们称之为路界奇观。清康熙年间的平彝县令任中宜《滇南胜境》诗曰:“彩云深处划滇疆,嶺上茅分古夜郎。北望帝京程万里,南瞻金马路遐荒。蛮烟瘴雨迷寒暑,火种刀耕足稻粱。状矣河山峰燧息,来游一任醉羲皇。”

胜境关最著名的古建筑是“滇南胜境坊”。始建于明代景泰4年(公元年),此坊矗立于村西的山梁路口上,古驿道由东而西穿过,坊高13.32米,宽11.2米,十二楹柱,九级斗拱,垂檐翘角,长额间正面和反面各镶嵌着一块巨匾“滇南胜境”、“固若金汤”斗大的金字熠熠耀眼。在中两根楹柱前后各有一对石狮,面向贵州的狮身覆着郁郁青苔,面向云南的狮身披黄土红尘,充分显露出“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天气特征。这又是一种以“天”分界的神妙奇景。明代杨升庵曾于《滇侯记序》云:“日月之阴,经寸而移,两场之地,隔垄而分。”“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胜境关以“天”为界之界坊,以“地”为界之山涧,其自然景观神奇多彩,真是令人向往。

胜境关的现有景观,除了“滇南胜境坊”外,还有“关隘城楼”“石虬亭”“胜境驿”“清风亭”“石龙古寺”“古驿道”“路界奇观”,这些景点经过明清以来的连续多年的修复、开发,现正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组合的古建筑群体。这些群体使胜境关的雄姿显得更加壮丽迷人,美不胜收。胜境关东到黄果树风景区公里,西去石林风景区公里,如果乘坐水柏铁路列车观光旅行,到盘县党委政府所在地红果镇火车站后,乘汽车仅10公里左右即可到达,地当旅途要道,往来交通十分方便,的确是一方难得的佳境,是一处不可不游的旅游胜地。胜境关是我们追思慎远、怀古抚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基地。此景点已被《中国名胜词典》收录。

胜境关自古以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率大兵进军云南,建国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这里通过。自明朝以来的数百年间,胜境关以其神奇壮丽的景致吸引了众多文官武吏,文人墨客云游至此。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挥毫泼墨,留下了很多流传久远的故事、诗歌、小说、散文、游记和书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胜境文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曾云游至此。

旷古奇才杨升庵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在此登临挥毫,留下墨迹。明代吏部侍郎赵士濂途径胜境关所,吟诗《滇南胜境》曰:“天开胜境彩云生,金碧由来独擅名。唐代车书通诏外,汉家台沼逼昆明。四时草木无霜暑,万户桑麻绝战争。此去渐看萱舍远,登高陟不忘情。”明代诗人吴自肃《滇境》诗曰:“才入滇南境,双眸分外明。诸峦环秀色,芳树带文情。乱石民风俭,秋高野气清。相看初揽,何敢负生平。”清朝光绪年间的平彝县令李恩光吟《石龙古寺》曰:“古寺深山里,庸疏意冷然。阴晴分寒暑,风雨刺滇黔。龙岂池中物,何事岗上眠。待到春雷发,乘时欲上天。”

每有公事到盘县,我总要寻找机会到胜境关。一方面感受这里雄伟壮观的“滇黔胜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到此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回味人文佳作、缅怀学习红军长征的红色文化,倾听在这里发生的许多生动感人、勤政清廉的动人故事,寻找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

虬龙池是明代官驿留下的一份文化遗产。在宽阔的四合院里,青石凿的两条石龙盘旋交错、栩栩如生。在龙眼间,爪鳞处流出汩汩泉水,清澈透亮。朵朵白云梦幻其间,托出巨龙翻卷胜景,让人迷离其间,如影如遁。年4月1日,刚开完盘县会议,决定西征的红二六军团来到胜境关,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军团负责人,特意来到虬龙池,将绝妙的胜景观赏一番。

贺龙打赌说:“我舀了一缸子水,看龙眼里的水是否还会冒出来?”任弼时说:“如果水还会汩汩出来,说明我们西渡金沙江会成功,到与四方面军的会师一路顺风,旗开得胜。”那时正是春寒山未萌,土地干渴,旱龙怎么会吐甘泉、滋润葱绿呢?贺龙用军用口缸,在龙眼里舀了一缸水,仿佛听到虬龙迴肠里水流的声,慢慢地虬龙眼睛凹凸处水就流满了。紧接着,龙头龙尾的水池间都溢满了,这神奇的水昭示:犹如一旦东风来,千枝万树百花开,情意深深水绵绵。在一旁的肖克情不自禁一拍大腿:“好兆头”。他们离开盘县在胜境关借虬龙卜了一卦后,红二六军团踏上长征的漫漫征途。

“清风亭”是我必须去的地方。“清风亭”是为了纪念清朝康熙年间平彝县令孙士寅而建的。“清风亭”离滇南胜境坊大约二百米左右,在古驿道北方,由4棵楹柱组成的亭楼,精细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砖木结构的建筑特色。上面“清风亭”三个斗大的金字熠熠耀眼。“清风亭”下矗立一块巨大的碑石,碑石上镌刻“鬻琴碑”三个醒目的行书大字,其庄严的形象传递了县令孙士寅“洁己爱民”的浩然正气。“鬻琴碑”背面记载了清朝康熙45年10月,浙江抚州府钱塘孙士寅出任平彝县(今富源县)县令时清正廉明、洁己爱民的事迹。到康熙51年5月他卸任时,两袖清风,借贷无门,百姓捐送,分文不取,将自己上任时携带的心爱古琴为路费,百姓依依不舍,自发结队相送,牵衣流涕,直至十里之外。为褒其美德,村民捐银立“遗爱碑”于胜境关的驿道旁。

清朝光绪34年,拨贡李恩光编修《光绪平彝县志》受“遗爱碑”之感动后作此文曰:“来携此琴来,去此琴去,伤哉,廉吏不可为!几载山城空叱驭。山城记得使君来,春满河阳花正开。外户不闭厖无吠,中泽既集鸿何哀。冰壶玉鉴清无底,心水肯教门如市。讼少庭闲散吏衙,尘之旁朱弦起。三年课绩循良秦,百姓见肥使君瘦。长途再将羸马驱,空囊只有焦桐售。焦桐纵售值几何,此去长安道路多。黠吏胡卢掩口笑,宝山空回计则讹。吏自笑,民自哭,丰碑屹立山一麓。一行巨墨云霞章,百年正气豺狼伏。我来剥藓访碑辞,父老往往为唏嘘。清风卷起万松巅,仿佛先生降灵旗。嗟嗟一碑何足异,去思德政塞天地。争似史笔照空山,刻画龚黄无多字。不见岘山亭,羊叔记,贪夫读之尚汗泚?呜呼!贪夫读此当汗泚!”

在清风亭前,在琴碑前,读罢李恩光的《鬻琴碑》使我感慨万千,在那“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能出一个像孙士寅这样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律己爱民的清官很不容易。正因为在他任职期间,做到清正廉洁、到了“冰壶玉鉴清无底”的局面,卸任时,两袖清风,借贷无门,百姓捐送,分文不取,而将自己上任时携带的心爱古琴为路费,所以换得了百姓依依不舍,自发结队长相送,牵衣流涕,从平彝县城直至到胜境关前的壮观场景;他清正廉洁的形象,至今还永远定格在滇黔两省人民的心中,得到人民的瞻仰与怀念。

胜“景”关不住,千古远流传。每次来到胜境关,凭吊先贤,对我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思想的升华。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9周年的今天,红军长征过胜境关也成为历史载入史册,追思和缅怀那些为劳苦大众的幸福而战斗、为新中国诞生光荣牺牲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烈,缅怀那些动苍穹而震寰宇的爱民为民、清正廉洁的先贤,为的是继承传统,弘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勤政廉政为民。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在新的世纪,缅怀先烈,追思先贤,担当起“勤奋、务实、清廉、为民”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职责。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中国共产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执政地位,深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道,清正廉洁为民,做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

胜境关美不胜收,动人故事流传千古,老一辈革命家和历代先贤们泽被后人的精神财富,光照千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摘自《中国凉都》王鹏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