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7日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大日子”。
因为就在这天,他终于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了令他寝食难安10余年的延安,此行,他打算多住几天。
蒋介石
带着愉悦的心情,8月8日一早,蒋介石就在胡宗南的陪同下开始参观老对手在枣园的旧居。
“啊……原来是这里!”“哦……原来是那里!”
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蒋介石饶有兴致地到处参观。
蒋介石等人
但走出毛主席居住的枣园窑洞后,他的脸色已明显“晴转多云”。恰逢一位老农路过,蒋介石尽量拿出一副亲民的样子,笑眯眯地向老农询问了一些有关毛主席的问题。
8月9日一大早,“黑着脸”的蒋介石就带着此行的“参观心得”拂袖离开了延安,只留下满脑子莫名其妙的胡宗南。
那么,老农到底说了什么,以至于蒋介石心情大变,提前离开延安了呢?
“胡导演”
年2月底,蒋介石问自己的心腹铁杆爱将胡宗南:“进攻陕北有把握吗?”
身高1.6的胡宗南把胸脯一挺:“有把握!”
蒋介石听罢抚手称善。
蒋介石与胡宗南
随后,他们制定的作战计划就被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送给了毛主席。
3月13日,胡宗南的23万大军在空军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延安扑来,“保卫延安”的呼声响彻红色首都,但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撤!
3月19日,最卖力气的国民党第90军第一个逼近延安,可就在大功将立之时,军长陈武却收到了胡宗南的命令:停!拐弯!去攻宝塔山!
难道是胡宗南“洞悉”了毛主席的谋略吗?
胡宗南
非也!
他是要让整编第1军第1师去摘桃,拿下“光复延安”的“殊荣”。
这是为何呢?
因为胡宗南既当过第1师的师长,又当过第1军的军长,他不能让“肥水流了外人田”。
不过,第1师发回来的战报又让在洛川指挥所里的胡宗南很“难受”,因为战报里说延安是座空城,没共产党,也没啥可缴获的战利品。
但是,立下如此“不世之功”,总不能把这样的结果直接发给老蒋吧,胡宗南思忖再三,决定将战报“润色”一下:攻占敌人“老巢”,歼敌1万余,俘虏1万余,缴获无算,取得“重大胜利”!
转天,蒋介石的嘉奖令就到了,大体的意思就是:老弟!你帮哥出了10几年的一口恶气!赶快报个立功人数,我这准备奖金!
同时,胡宗南晋升上将,还被授了一个“党国”二级大勋章,戎马生涯达到了“巅峰时刻”。
南京的各大报纸全都闻风而动,开足马力大肆宣传“陕北大捷”,一时间,全城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记者们也都跃跃欲试,纷纷向“国防部”请缨,要求到延安对“大英雄”进行现场采访,参观战绩。
蒋介石闻讯喜上眉梢,如此鼓舞士气的“爱国举动”,岂有不支持的道理,立刻指示手下安排!
这下可苦了胡宗南。
蒋介石和胡宗南
为什么呢?
因为占领延安前,他的大军就打了两仗,自己损失了多人,而我军的损失不过余人,这要是记者团来了,让他们上哪去参观一万多俘虏,还有缴获的那么多武器装备?
3月24日,胡宗南开始动身从洛川前往延安,为了防止共军的暗算,他安排了5个旅来昼夜护持,结果机动兵力只剩下10个旅,转天,31旅就在青化砭被我军重创,愁得他“一夜未眠,感慨无限”。
但是,再愁,也得应付南京来的记者团。
胡宗南在延安
到了延安,胡宗南才开始真正地工作。
他把延安转了一个遍,于是计上心来。
关于战俘的问题,他让手下在延安周围临时修建10座“战俘营”,彼此间都离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这样的,后面自有“妙用”。
然后,他命令手下抓来多老百姓,加上从驻延安的旅里挑选出来的1多机灵点的士兵,一块冒充俘虏,而且,他还亲自找了2个军官来冒充我军的旅长和团长。
壮丁
关于如何演好“共军俘虏”,胡宗南亲自进行了“指导”,并警告“演员”们,自己会随时检查“排练”效果。
关于“歼敌”的问题,他则安排手下在延河两岸抓紧堆了好多假坟头,还立了木牌,上面瞎编了我军“阵亡”士兵的名字。
最后,“大聪明”胡宗南特意让手下弄了个“战利品陈列室”。
那战利品从哪来呢?
没关系,延安附近有西北军改编的17师,非嫡系部队,手里都是老旧的“三八大盖儿”和汉阳造,和共军用得差不多,赶快都弄来吧。
数量不够的话,胡宗南继续从旅“撸羊毛”,把机枪、冲锋枪什么的拿来充数。
安排妥当,胡宗南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下面要做的就是检查“排练”效果了。
据熊向晖的回忆,当时安排充当我军旅长的是一个湖南籍的军官,胡宗南检查工作的时候,这个军官立刻立正敬礼,然后一个劲地点头哈腰。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口一个“国民党”,一口一个“蒋介石”。
胡宗南立刻火冒三丈,马上亲自进行“指导”:“一点都不像共军!一点都不革命!要骂卖国贼!要骂刮民党!要英勇不屈!”
随后,他又一脸严肃地警告:“演得好,升官!演不好,枪毙!”
最后,他还不忘叮嘱给这个冒牌旅长装上假胡子。
3月底,中外记者代表团浩浩荡荡地开进延安。“胡导演”的“大戏首秀”正式开始。
胡宗南在延安机场
不过,“胡导演”如此细致的安排,还是“百密一疏”。
记者参观战俘营的时候,发现“战俘”们在一块嘻嘻哈哈,在这个战俘营看见的“战俘”,一会在另一个战俘营又看见。
原来,胡宗南把战俘营之间安排得远,就是因为人数不够,当记者们参观完一处后,“战俘”会立刻用卡车运到下一处,反正只要比记者们抢先一步就行。
在“被歼共军的坟地”,有的记者发现坟上的土怎么那么松,于是就用脚踹了几下,结果浮土散落,里面的旧坟露了出来。这是因为胡宗南的手下嫌弄新坟麻烦,于是就把用新土把旧坟伪装了一下。
在“陈列室”,美国记者发现:怎么出现了刚援助给国军的美国冲锋枪呢?“讲解员”赶快说明:“这是过去被共军抢走的,这次我们又给‘缴获’回来了!”
不过,看在胡宗南的“大红包”的面子上,记者们还是把“精彩的现场报道”雪片般地发回了南京。
例如,说瞎话不带眨眼的“中央日报”就有过报道:有个共军的旅长,又黑又胖,20多天没刮胡子(刚贴的),不善言谈。但一张嘴,就是“要斗争、要消灭你们!”强硬得很。
这下,蒋介石心里都痒痒了,决定亲自去延安看看。
于是,胡宗南的头又大了一圈。
“一日游”
得知蒋介石要亲自来延安看看时,胡宗南又开始了“排练”工作:欢迎要热烈、气氛要高涨!
于是,在蒋介石飞到延安前,钢丝床、马桶、梳妆台等全套卧室装备从西安紧急空运到了延安。这点,胡宗南真得感谢我军,如果没有机场,他又怎能对自己表演锦上添花?
前后脚到达的还有他从西安紧急花钱雇来的各种商家、艺人、工匠和“热情的群众”,延安的南关瞬间就成了闹市,一派“歌舞升平”。
8月7日,“美龄号”专机在延安机场缓缓降落,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及同行的国民党大员在机场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接着,蒋介石坐着吉普车先围着延安转了一大圈,一路喜形于色,谈笑风生。
蒋介石和宋美龄
随后,蒋介石又“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东边问问:“生活得不错吧?”西边问问:“生意还好啊?”
同时,他也没忘了和“战斗英雄”们来个神采飞扬的合影。
晚上,带着愉快的心情,蒋介石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叮嘱胡宗南:“老弟,不要那么稳,要猛打,多宽限你一个月,8月底要替我肃清敌军哦。”
不过,蒋介石此行的目的,除了要高调展示一下“胜利者”的姿态外,他还要看一看与自己缠斗了将近20年的老对手毛主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8月8日一大早,蒋介石就被前呼后拥地开始了延安“一日游”。
从“职业习惯”的角度出发,当过“校长”的蒋介石首先来到了“抗大”,他要考察一下共军将领的学习环境。
“抗大”大门不远处是一处训练场,里面还遗留了几件我军自制的竹梯子、木马等训练器械,旁边的峭壁上坑坑洼洼,只有被绳子勒过的地方才略显光滑。
短暂的驻足后,蒋介石沿着高地不平的土路走进“抗大”的大门。不过,目光所及,他瞬间被惊到了,这是学校?所谓的教室基本都是露天的房子,只有一间窑洞有顶盖。
他估计这间不露天的窑洞应该是最好的教室,随即缓步直入。在教室里,一块黑板都没有,只有一面涂成黑色的墙壁,他好奇地用手摸了摸,结果弄了一手锅底灰。旁边的胡宗南赶快贴心地递上雪白的手帕。
环顾四周,教室里连个桌子都没有,只有几个用榆木条钉成的长板凳。蒋介石沉默了,在教室里驻足了很久,不时地抬起头,环顾四周,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大伙也不敢说话。
“我们军校里的装备,不知道要比这里好多少倍,怎么他们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的却越来越少呢?”良久,蒋介石发出了一道灵魂拷问。
在场的人莫敢做声。
“带路,去他的住处看看。”又过了一会,蒋介石打破了凝固的气氛。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让蒋介石好奇了十几年,也纠结了十几年的地方,枣园,毛主席的住所。
眼前的这件破窑洞让蒋介石不禁问道:“他就住这?”
“是!”胡宗南这次可以接话了。
枣园
带着满脸的“百思不得其解”,蒋介石推开了毛主席窑洞的那扇没上漆,而且破得都快掉渣的木头门,定了定神后,他缓步走入。
窑洞内的地面只是夯实的土地,家具只有一套桌椅和一张床。
与其说是床,不如说就是在土炕上垫了几块长条的榆木板子,蒋介石用手按了按,暗自琢磨:“想必延安也没有钢丝床垫,这么硬,他怎么睡得着?”
然后,他又看了看毛主席破旧的榆木办公桌,桌面因为时间久远而变得凹凸不平,
“他就是在这里写出那些犀利的文章么?他就是在这里作出了那些谋划么?”蒋介石继续思索。
毛主席在枣园
与此同时,蒋介石想到了自己那栋装着地暖的总统府和那套富丽堂皇的小别墅。
“他居然是在这种生存环境里指挥着共军和我作对,我怎么还总打败仗呢?”第二道灵魂拷问,但只有蒋介石自己才知道答案。
随后,他又参观了毛主席窑洞外的枣树下,那架他见所未见的手摇纺车。
“这是做什么的?”蒋介石一边俯身仔细观看,一边问道。
“这个是纺车,纺纱线用的,据说他在不工作时,也会用这个劳动。”又到了胡宗南展示自己情报才华的时候。
“哎呦!”蒋介石刚试着摇动纺车的手柄,就被扎了一根刺。
此时,他的面色已经从好奇、疑惑转为了凝重,但仍觉心有不甘。
走出枣园后,恰有一位老农路过,蒋介石让侍从把他招呼了过来。
“你见过毛泽东吗?”蒋介石尽量和颜悦色地问道。
“见过,经常见呢!”老农爽快地答道。
“那你见到他时,他是什么样子?”蒋介石继续笑眯眯地问道。
“毛主席穿得和普通八路军一样。”老农笑道。“他有时还和我们一块劳动,还来我家吃过枣呢!吃完还要给钱,我说不要,他就硬塞给我。”
毛主席
看着老农淳朴的表情,蒋介石知道他没说谎。
此时,他的表情早已“多云转阴”了。
回到胡宗南特意给他装修的宾馆房间,蒋介石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样的共产党,我能打败他们吗?”
也许,他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他不愿意承认罢了。
但很快,事实就会证明他的答案是正确的。
蒋介石匆匆离开延安
第二天一早,蒋介石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延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到过延安。
他的背后,留下了头更大的胡宗南。
“得失”
“我们就是要把包袱留给胡宗南,留给蒋介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才能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一地的得失不重要,他们要,就给他们!延安,我们迟早会收复!我们今天放弃延安,就是要用延安换取全国的胜利!”毛主席在离开延安前的讲话掷地有声。
毛主席
面对国民党23万大军,当时延安周围的部队只有2万多人。毛主席运筹帷幄,没有和国民党军队“死磕到底”,而是选择了暂时转移,在运动中歼敌的策略。
在转战陕北的天里,毛主席率领中央纵队多人,用“蘑菇战术”把胡宗南的20万大军耗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而彭德怀同志则与毛主席“珠联璧合”,率领西北野战军一路以少胜多,把胡宗南打得焦头烂额。
转战中的毛主席
跳得越高,摔得越狠。
年4月21日,胡宗南逃离延安。
他想不明白,但蒋介石比他明白:自从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的那一天起,他们的失败就已进入倒计时。
蒋介石在延安的“一日游”中,他得到的答案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很显然,得民心的不是他,而是伟大的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