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4.html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蓉通讯员李若曦文\摄
浅溪边的小树林,岩缝里探出脑袋的青草,山坡上遍布的翠绿……梅雨氤氲的初夏,走在绿意盎然的杭州西湖景区,一不小心,就仿佛闯入了宫崎骏笔下的森林秘境。
西湖景区植物种类繁多,你可能仰慕过连片成林的参天大树,观赏过白堤桃花、灵峰梅花、曲院风荷,但有没有低下头,留心过路边、溪畔、石缝间、井栏边遍布的那些“小草”?
它们其实不是草,而是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蕨类植物。正是它们和百花、群树一起,构建起了西湖景区迷人的森林公园。
今天(6月20日),在虎跑公园,“泉清蕨美·溪连山碧”蕨类植物展拉开帷幕,将分布在西湖景区的近50种观赏蕨类一同展出,带你细细品味蕨类植物的神秘世界。
这一次,始终作为陪衬角色登场的蕨类带着主角光环亮相。
萌萌的“小拳头”是它的特色,叶子背面还有大秘密
蕨类到底是什么?
钱江管理处园林科技科副科长范丽琨笑着回答说,其实就是老底子杭州人口中的“狼藉头”。每到早春,杭州人会上山采一种野菜,俗称“蕨菜”,它们就是蕨类处于卷曲未展时的嫩叶。
每年二三月,蕨类出新芽时,都是卷旋状,就像伸出一只萌萌的“小拳头”。这也是辨识蕨类的第一种方式。无论到世界任何地方,如果你看到了卷旋状的幼叶,那就必定是蕨类无疑了!
3月气温渐渐回升后,蕨类的“小拳头”会慢慢舒展开,有的幼叶会从红色、橙色等逐渐变成绿色,此后大多四季常青。
辨识蕨类还有一个绝招(密集恐惧症患者慎用)——把它的叶子翻过来,你会看到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的孢子囊群,这里藏着的就是蕨类的“种子”。
在蕨类的每一片叶子背面,都包裹着成千上万颗“种子”,有圆形的,也有线形的。7到11月,当孢子变得毛茸茸的,那就是成熟了,它们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落在土壤里,繁育下一代。
它们活了四亿年,曾是恐龙的主食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它们真正是无人知晓的“小草”。
可如果说起蕨类植物的历史,你一定会吓一跳——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四亿年,堪称植物“活化石”。
蕨类始于距变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和下泥盆纪,曾与恐龙同时代。当时,它们可是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如今,恐龙灭绝了,而生命力顽强的蕨类依然还在。
事实上,蕨类曾经长得很高大,是像乔木一样的树状。可由于没有花、果实和种子,因此,在植物演化过程中,蕨类只能渐渐屈居配角,躲在种子植物的身影下,变成草本状,以寻找生命的出路。
这也是蕨类叶子通常较大的原因——为了在森林中主流植物的阴影下,捕捉到更多的阳光。
它们喜阴耐热,在一般植物不易生存的蔽阴地、瘠薄地,也能顽强生存。因此,在花满原野的今天,蕨类依然欣欣向荣。
西湖景区分布近50种蕨类,本次展览还引进了目前世上唯一的木本蕨类
中国是蕨类大国,分布有种蕨类。
在西湖景区,红盖鳞毛蕨和狗脊是广泛分布的蕨类。虎跑、九溪、云栖竹径、灵隐等处的山地附近,如果留心,就能看到它们绿油油的身影。
▲狗脊
▲红盖鳞毛蕨
除了分布在西湖景区的近50种蕨类,这次展览特意展出了从南宁引进的一种木本蕨类——白桫椤。
“白桫椤可以长到五六米高,早在白垩纪就存在了,足足有万年的寿命了。”范丽琨介绍说,白桫椤和同属的多鳞白桫椤是目前世上仅存的木本蕨类,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
▲白桫椤
尽管看上去蕨类只有单调的绿色和简洁的叶形,但微观上,它们其实结构精致,巧夺天工。
比如,盾蕨,乍一看,你可能以为就是普通的叶子,但翻过叶子的背面,你就会恍然大悟——密集的孢子囊群透露着它是单叶蕨类。
▲盾蕨
延羽卵果蕨也很有意思。仔细瞧,它所有的羽叶都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演绎着大自然完美的连而不断的剪纸艺术。
▲延羽卵果蕨
乌蕨的羽叶则比其他兄弟姐妹纤细了很多,宛若一位柔弱的江南女子。
▲乌蕨
这些“花园中的羽毛”,一直默默净化着西湖森林秘境
蕨,在国人记忆中,似乎是方外之物。
《诗经》记载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爱情故事,商朝末年伯夷叔齐采蕨首阳山的传说,共同铸就了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异的文化符号。
“何州有隐逸,何山富薇蕨”,采蕨成为方外之人追求解甲归田的象征;同时也是人们对“处处儿童采蕨,纷纷幽鸟营窠”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西方,蕨类素有“花园中的羽毛”的雅号,尤其在日本、欧美,它们更被视为高贵素雅的象征;而在中国,它们常被俗称为“小山鸡”、“尾巴草儿”。
▲西湖景区随处可见的蕨类
实际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蕨类一直在为西湖景区环境做着大贡献。有研究表明,蕨类对于土壤中的重金属修复和净化空气都有显著作用。
不同于花展的璀璨热闹,这场小众清新的展,一眼看去只有满眼浓绿,细细揣摩却是不为人知的万千世界,而大自然的神奇或许正在于此。
这场蕨类植物展持续至7月5日。不过,蕨类沁入心脾的夏季凉意和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其实随时都能在西湖边找到。下一次逛西湖,记得留意一下脚边的它们哦。